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寺庙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典故传说 > 内容 

颜氏官声与赖望廷的财富传奇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2-12 15:15:37

   在粤赣边际流传的俚语“当官当不过颜大人,发财发不过赖望廷”,暗藏着清代岭南两大传奇家族的兴衰密码。这其中的“颜大人”,指的是连平颜氏家族——这个从福建漳州迁徙至广东的客家望族,三代出了四位总督,以“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的三十六字官箴闻名。而“赖望廷”则是龙南杨村的传奇人物赖朝扬,这位雍正丙午科武举人,以盐铁生意富可敌国,在广州拥有整街商铺,其建造的安怀堂更是被誉为“杨村围屋之冠”。
   一、名门贵子:从燕翼围走出的武举人
   赖望廷(1707-1775)生于康熙丁亥年,是连平颜氏同时代的客家巨贾。他出身于龙南燕翼围的官宦世家,自幼聪慧过人,20岁便中武举人,成为当地最年轻的举人。不同于传统士大夫,赖望廷选择了一条“亦官亦商”的独特道路:乾隆初年,他被选拔为广东省盐务官,掌管全省盐政,为朝廷创收颇丰。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熟悉了官商运作的规则,更积累了原始资本。
   在盐务任上,赖望廷展现出卓越的商业天赋。他发现广东沿海盐场与内陆市场的巨大价差,于是组建商队,将海盐运往广西、湖南等地,同时将内地铁器、丝绸反哺广东。这种跨区域贸易网络,使他在十年内积累了巨额财富。据族谱记载,他在广州拥有一整条商业街“望廷街”,每日租金收入便达白银千两。
   二、商业帝国:从盐铁大王到米租传奇
   赖望廷的商业版图远不止于盐铁。他敏锐捕捉到清代中期岭南人口激增带来的粮食需求,在赣南、粤北广置田产。最富戏剧性的是“罗田购田”事件:一日他途经南亨罗田村,因衣着朴素遭村民奚落,一怒之下以金条买断该村“上至天吊岭,下至佛子垄”的全部田土,并首创“米租”制度——佃户以精制白米而非稻谷交租,这种创新既保证了粮食品质,又通过漕运网络将优质大米销往江浙,获利数倍。
   更令人惊叹的是,赖望廷建立了覆盖赣粤的物流体系。他在东江、浈水沿岸设立货栈,组建由百艘货船组成的船队,将食盐、铁器、茶叶等物资运往各地。同时,他在广州十三行设立商号,与外商交易生丝、瓷器,甚至将触角延伸至东南亚。这种“官商一体”的模式,使他的财富呈几何级增长,成为当时江广地区首屈一指的巨富。
   三、家国情怀:安怀堂里的儒商理想
   赖望廷虽富甲一方,却始终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精神。他耗时18年建造的安怀堂,取《论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意,不仅是家族居所,更是客家文化的缩影。这座占地万余平方米的围屋,内设学堂、医馆、粮仓,免费为族人及乡民提供教育、医疗和灾荒救济。乾隆壬申年(1752年),杨村遭遇大旱,他开仓赈粮,救活灾民无数,朝廷特赐旌旗表彰。
   在商业成功的同时,赖望廷注重家族教育。他在安怀堂设“尚友书室”,藏书万卷,并延请名师授课。其子赖世枚成为粤赣著名富商,赖世桂官至州同,赖世权以武举人身份协助地方修堤筑路,其事迹被载入广东方志。这种“农商并重”的家风,使赖氏家族在清代中后期持续显赫。
   四、官商双雄:颜赖传奇的时代镜像
   俚语中的“颜大人”与“赖望廷”,实则折射出清代岭南社会的双重价值取向。连平颜氏以科举入仕,三代督抚皆以清廉著称,颜伯焘任闽浙总督时,力主抗英,在厦门构筑石壁海防,虽因装备悬殊战败,但其气节被范文澜评价为“比起投降要好得多”。而赖望廷则代表了商业资本的崛起,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个人能力,更与清代“开海通商”政策下的商业繁荣息息相关。
   值得玩味的是,这两个家族存在着微妙的交集。赖望廷资助过后来成为状元的戴衢亨,而戴衢亨正是颜伯焘的同僚。这种官商互动,在清代中后期的岭南社会并非孤例,它反映了科举制度与商业资本的共生关系。
   五、历史回响:从围屋到海峡的文化记忆
   赖望廷的安怀堂历经三百年风雨,至今仍矗立在龙南杨村。其“九栋十八厅”的建筑格局,融合了客家防御与儒家礼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连平颜氏的官箴石刻,已成为廉政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参观。
   有趣的是,“赖望廷”的名字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奇妙的回响。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赖清德,其家族正是从福建漳州移民台湾的赖氏分支。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系,让“发财发不过赖望廷”的俚语,增添了一层族群迁徙的历史厚重感。
   结 语
   “当官当不过颜大人,发财发不过赖望廷”,这句流传数百年的俚语,实则是清代岭南社会的微缩景观。它见证了科举制度下士大夫的清廉追求,也记录了商业资本崛起的传奇。颜氏与赖氏,一文一武,一官一商,共同勾勒出一幅客家文化的绚丽长卷。在安怀堂的雕梁画栋间,在连平官箴的石刻文字中,我们依然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感受到传统中国多元价值的交融共生。

·上一篇:杨村百箩丘的典故 ·下一篇:抗战年代,日军两次侵犯杨村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