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蔡屋古榕

▲燕翼围

▲太平桥

▲乌石围

▲太平古镇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情习俗 > 民俗文化 > 内容 |
|
七月半杂记:别让虚头巴脑,搅了祭祖的真意 |
|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4-16 16:56:02 |
|
蝉鸣裹着最后一丝暑气渐弱,晚风刚捎来半分初秋的凉,“七月半节“的气息就漫进了寻常烟火里。我打小在龙南杨村长大,这节在老家从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排场,倒像一碗温温的米汤,熨帖又实在——一早起来在屋门口和灶头上点两炷香,火纸撕得匀匀的,点燃时青烟慢悠悠往上飘,家里老人会对着烟影絮叨两句“保佑今年稻子长得好”“儿女出门赚钱顺”“小孩读书有出息”,像是跟故去的亲人拉家常;到了傍晚再烧一次纸,晚上杀只鸭,用黄豆炒鸭,或是绝丸子炒鸭,一家人围着桌子边吃边聊,这节就算过了。没有复杂的仪式,却把“惦记”两个字藏得满满当当。
后来到广东惠州工作,才发现这七月半能过得这么“热闹”。一进农历七月,身边朋友就开始忙着备“冥间物资”:冥币要选印着“亿元”字样的,叠得像小山似的;纸扎的汽车得有方向盘,别墅得带院子,连冰箱、洗衣机、智能手机都一应俱全,做得比真物件还精致。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他们总会特意叮嘱:“光有这些不够,得再买几个丫鬟、帅男、保镖烧过去,这样老人才风光,在那边也不受欺负!”
说起来,“七月半”的根子里,本是中华传统文化里最动人的孝道。老祖宗定下这个日子,不是让我们比谁的排场大,而是给活着的人留一个“念想的出口”——让我们有机会跟故去的亲人“报平安”,也借着一炷香、一张纸,记着那些曾被爱过、被照顾过的时光。这种“记挂”,是祖辈传下来的温情,是“慎终追远”的敬畏,本该好好珍视。就像我老家杨村,哪怕仪式简单,可每一次点香、每一句絮叨,都是真心实意的牵挂,这才是祭祖的本质。
可偏偏有人把这份真心,变成了虚头巴脑的“攀比”。我总忍不住想,要是故人生前是个省吃俭用的老实人,一辈子连多花一分钱都要算计算计,做人光明磊落得像块透亮的石头,这会儿突然收到一堆“帅男美女”,怕是要在那边犯嘀咕:“这孩子咋回事?我活着的时候连别人的东西都不随便要,死了倒给我整这出,这不是让我晚节不保吗?”更别说有的人为了“撑场面”,买的纸扎人花样越来越多,甚至还分“型号”“款式”,倒像是在办一场荒诞的“冥界选秀”,把本该肃穆的祭奠,搞得乌烟瘴气。
其实仔细想想,故人生前最盼的是什么?从来不是什么“风光”,而是家里人平平安安、日子顺顺利利。我老娘生前总说“吃饱穿暖就好,别搞那些虚的”,要是她知道现在有人烧“帅男”给她,怕是要气得从土里爬出来敲我脑袋。老家杨村的习俗虽简单,却没丢了这份本质——烧的不是纸,是“我们没忘了你”的心意;吃的不是鸭,是“日子过好了,想让你也尝尝”的牵挂。那些纸扎的“奢侈品”再精致,也抵不过一句真心的念叨;那些“帅男美女”再“风光”,也比不过我们把日子过好,不辜负故人的期望。
说到底,祭奠故人哪里需要什么“排场”?真正的孝道,从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热闹,而是藏在心里的记挂——记得他们教我们“做人要实在”,就别搞虚浮的攀比;记得他们盼我们“平安顺遂”,就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要是真有另一个世界,故人们想收到的,大概也不是什么“帅男美女”,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我们都好,你放心”。
这七月半的节,祭的是故人,守的是初心。别让那些奇奇怪怪的“花样”,搅乱了这份最纯粹的念想,也别让本该尊敬的传统文化,变成了荒诞的闹剧。毕竟,真心才是最好的“祭品”,牵挂才是最长情的“孝道”。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