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村印象                         旅                  

文艺天地 更多

散记杂文

诗词联赋

校园文学

书画摄影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天地 > 散记杂文 > 内容 

风雨太平桥

作者:蔡石平  发布时间:2021/5/8 10:24:19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年仲夏,我和妻子从县城坐车(因龙九公路塌方不通车)绕道夹湖简易公路回杨村太平老家蔡屋省亲。虽颠簸难行,但一路的绿水青山如电影镜头般从眼前掠过,山风吹来,凉快极了。到了杨村水口,突然有几个学生叽叽呀呀地叫道:哦哦,太平桥到了!我探出车窗张望,嚯,真是太平桥。尽管车子行驶缓慢,但我还是嫌它太快了,只隐隐看到太平桥的基本轮廓:桥拱上下重叠,桥上飞檐翘角,甚为壮观;桥下流水淙淙,两岸堆青叠翠……我很想下车驻足细观 ,哪怕只几分钟。这是怎样一个奢望?人家司机还要赶时间呢。不一会儿,太平桥渐渐远去,最后便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心中不免遗憾。这时,便听得车上几个长者争先恐后在说太平桥。因人多嘴杂、车响,只听得一些零零散散的什么王阳明、农民起义……只因诸事繁忙,未能如愿。

  翌年春上清明前回家祭祖,总是心心念念想去看太平桥。扫完墓的第二天,正逢圩日,又在圩中躭搁半天。下午,便和妻子急匆匆赶到距离杨村圩四、五里的太平桥。我们伫立桥头,任缕缕春风吹拂,两岸啁啾鸟鸣不绝于耳。仰观古桥雄踞两岸,美哉壮哉!俯看桥下悠悠清水,好似神女抛下的宽幅白练,银光闪亮,飘然远去……走到桥中间,忽见一穿着中山旧服的老者坐在桥槛上,右手握着一尺多长的竹烟斗巴烟,左身下放了一根长竹鞭子,像似放牛老汉。我走近前用太平话问道:“大爷,在这里歇凉呀。”他抬头瞧见我们说:“嗯,放牛哇。”然后左手拿起那根鞭子晃了晃。顺着鞭子指处,便看见桥对岸山腰上一头高大粗壮的水牛在低头吃草。他接着问道:“你们是来看太平桥的么?”我说:是呀。我掏出香烟给他,他举起手上的烟杆说:“习惯了这个。”我便和老人并排坐下,和他聊了起来 。他自我介绍:姓赖,家在不远处的村子,是个退休教师。我问他:“赖老师,你怎么放下教鞭又拿起了牛鞭?真够辛苦的。”他笑着说:“那是我们几家合养的耕牛,轮流放养,闲着没事。”末了,我把话题转到了太平桥。他理了理被河风吹乱的稀疏白发,张开他那常年抽烟薰蚀的一口缺损的黄牙,慢条斯理的说道:“我也是小时常听阿公阿爸们讲的,讲起来就长啰。”

  赖老师磕去烟灰,又从烟袋里撮出烟丝装上,点上火边抽边吐出一口口浓浓的烟雾,也吐出一个个往昔太平桥传奇的古韵遗风…… 相传,明正德年间,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刺史的著名理学家王阳明,曾奉旨任南赣巡抚。因坐镇龙南指挥进剿境内小股农民起义军和在广东平“三浰”有功,于是在太平江水口处兴建了一座太平桥。一是为了纪念其功绩,二是以昭示天下太平之寓意。紧接着,赖老师又讲开了另一个更加神奇的传说故事……

  赖老师站起身,用牛鞭指着桥下那俯卧水边、状如水牛的巨石说:“这是头水牛嫲(母),能随河水涨落而起卧。一到夜晚,便跑到广东连平的上坪偷食人家的禾谷等庄稼,饱餐一顿后又回到桥下继续职守太平桥。”赖老师还吟诵了一首流传甚广的咏石水牛诗:可惜江边一瘦牛,至今不知几春秋。洪水滔滔冲不走,细雨霏霏作汗流。岸边嫩草难下口,铁鞭抽打不回头。过往君客牵不起,天地为栏夜不收。真乃神牛!后又经广东风水大师点拨:神牛怎么能在栏外呢?应在桥上游才能保太平呀!乡民们笃信其真。巧在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因山洪爆发,将原桥冲跨,在原石水牛下游百余米处又建了一座新太平桥,并另雕凿了一尊石水牛牯与这头牛嫲匹对,共同镇守太平桥。后来不知何因,这头石水牛牯竟跑到了车田村老围屋门口长卧不起,至今仍在。赖老师还说:“当初建此桥时,太平通堡集缘,桥建成后还有余款,兑换成金条窖藏于桥中一穴内,以供后人修桥之用,后被人盗挖。”说着,他走到桥中间指给我们看,还真有一个约20公分宽的洞穴。不知何人这般缺德,竟起歹意,盗挖善款。

  正津津有味听着赖老师的传奇故事,耳边突然传来几声“哞……哞”的牛叫。我们循声望去,见对岸山上那头水牛正抬头定定地看着我们 。不知是在呼唤主人赖老师,还是在和桥下的石水牛嫲打招呼。赖老师赶忙边走边说:“我不能陪你们了,要去赶我的牛了。”正要上山坡时,他又回头用手中的牛鞭比划着大声说:“我只记得这些了,对不住了!”我也打着手势和他再见:多谢了!望着赖老师远去的背影,也模仿小时唱过的儿歌哼道: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在讲述神牛的故事……

  据有关志书资料记载:现在的双拱太平桥,分砖木和砖石双层结构,全长50米,桥面宽4米,桥身高17·2米,拱跨分别为12米和13米,拱高6米多。上层是砖木结构的风雨亭,可供观赏及小憩。桥面大拱跨度8·4米,拱高8米;正面小拱跨度2米,墙厚1米,以利分洪,确保桥体安全。小拱上方有建桥督理赖懋杰手书的“太平桥”三字,苍劲有力;亭顶四周三耙式飞檐翘角,宛如水牛头上的弧形大弯角。远眺古桥,如巨龙躬身两岸,又如长虹卧波,气势恢宏,蔚为奇观!1983年,太平桥被列为龙南县重点保护文物,并立碑志念。还被《世界桥梁大观》一书收录。

  太平桥虽经百年沧桑,朝代更迭,猎猎罡风摧不倒,滚滚洪涛冲不跨。不能不赞叹太平人的集体智慧和高超技艺。如今的太平客家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生活大为改善。但是,他们并不满足现状,决心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追星赶月,用勤奋的双手和现代科技,同心架起一座通向全面实现小康的幸福太平桥。

·上一篇:杨村,我的第二故乡 ·下一篇:农耕重器之犁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邮箱:2512630201@qq.com   粤ICP备16001907号-7
建,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