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寺庙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杨村宴始:王阳明与“十碗荤”的由来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9:28:33

   赣南龙南杨村的“客家十碗荤”,并非随俗而生的家常宴席,而是与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一段军功往事深度绑定——正是正德年间王阳明平定“三浰之乱”后的一次设宴致谢,让这桌“碗碗皆荤”的宴席有了最初的形态,最终从官宴走入民间,成为杨村客家文化里待客的最高礼仪。
   明正德年间,三浰地区匪患猖獗,百姓深受其扰。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领兵平乱,而杨村作为平乱的重要后方,当地官员与乡绅不仅主动筹粮筹物,还组织乡勇协助军队,为平乱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乱平息后,王阳明首要之事便是祭祀——一来告慰平乱中阵亡的将士,二来答谢庇佑一方的利头山神。在挑选祭品时,他特意选定了十种兼具诚意与地方特色的荤菜:鸡鸭鹅“三禽”象征吉祥,猪肉、大块肉、猪脚尽显农家厚重,油炸肉丸、苏肉(油炸猪肉)、苏鱼(油炸鱼)带着灶火的香脆,再加上鲜鱼的清甜与卷春的咸香,十样荤菜既够“隆重”,又贴合杨村当地的食材条件,恰能表达对山神的敬意与对军功的铭记。
   不过,祭祀仪式有严格的规矩:银山庙与水口庙的僧人需到场参与,而僧人恪守“不沾荤腥”的戒律,因此祭祀期间的膳食全为素食,那十样荤菜仅作为祭品陈设。直到祭祀仪式圆满落幕,僧人们收拾行装准备返回寺庙,王阳明才让人将早已备好的十样荤菜重新端上桌,摆开一场盛大的宴席——这场宴席,专为招待杨村的地方官员与乡绅而来。
   席间,王阳明亲自举杯,向众人致谢:“平乱之功,离不开诸位鼎力相助,这桌菜虽朴素,却藏着我对杨村百姓的感激之情。”十碗荤菜分量十足,炖得酥烂的猪脚满是酱香,外脆里嫩的苏肉咬开满是油香,弹牙的肉丸裹着肉汁,每一碗都是“实在”的心意。在场众人既感受到平乱胜利的喜悦,更被这份真挚的谢意打动——这不仅是一场庆功宴,更是一次“以食为礼”的情感联结。
   谁也没想到,这场由王阳明主导的宴席,竟成了杨村“十碗荤”的起源。杨村人将王阳明的“致谢之礼”记在心里,觉得这十碗荤菜既隆重又显诚意,便渐渐效仿开来:有人在女儿出嫁时摆上“十碗荤”,既是对亲家的尊重,也是给新人的祝福;有人在长辈过寿时用“十碗荤”待客,藏着子女的孝心;孩童满月、家族庆典时,“十碗荤”更是必不可少的“排面”。原本的官宴,慢慢变成了民间招待贵宾的最高礼仪,“十碗皆荤”的规矩也一代代传了下来。
   即便后来生活水平提高,牛肉、甲鱼、虾蟹等食材渐渐替换了部分传统荤菜,但“十碗荤”的核心——那份“把最好的给客人”的诚意,始终未变。如今再看杨村的“十碗荤”,碗里盛的不仅是鲜香的荤菜,更是王阳明时代的历史记忆,是客家人以食载道的礼仪传承。若细品其中滋味,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那场庆功宴上,王阳明与杨村人共庆胜利、共话感恩的热闹场景。

·上一篇:南赣乡约:王阳明在杨村的形成背.. ·下一篇:治理觉醒:王阳明杨村平乱中慨言..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