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粤交界处的商贸枢纽,客家围屋鳞次栉比,历来商贾云集、富庶一方。此地古建筑依“金镇龙脉”之风水利法,常将金条、银元藏于墙体“气眼”之中;宗祠、庙宇、桥梁亦以余财藏金作“护脉之基”,由此形成“以金固基、以财养运”的传统。这些藏金并非私产,实为家族与公建之“德运载体”。《易经·坤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此金正是世代善行所积福报的凝结,维系着一方“藏风聚气”之天地能量的循环。妄动则损德,强取必招祸。
然而今有人持金属探测仪遍搜古宅、宗祠、寺庙,凿墙毁基、取金夺银,全然罔顾先祖遗训与天地法则。即便挖宝者家族眼下风光无限——或商铺连绵、或子弟显达、或家财丰厚——却不知《易经》早有告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非分之财取之愈多,所积恶业便愈深厚,不岀三五年,天谴报应必至,无人得脱。
曾有家族中有人挖地取银元家用,未几男主人突发脑溢血,半身瘫痪;不过数年,又有家人触刑入狱,或罹患恶疾而亡,三代家业一朝崩毁。更有人将庙宇廊柱下所得金条银元用于儿子婚宴,婚后不过数年,要么子嗣无出,要么生下残缺之儿;亦有家人突遭恶疾横祸,尸弃异乡荒野——此等“尸抛别乡”之惨剧,正是《易经》“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具体应验。每一笔不义之财的流转,都在加速灾厄的降临。
这些自古建中掘出的钱财,实为缠绕凶煞的“业力之索”。玄学常谓“钱财附业力,收必担其祸”,若以此财养家,则家人多染恶疾:有人以藏金为妻母治病,非但药石无效,反添疑难杂症;有人将藏金分予子女,致其嗜赌成瘾、吸毒败家,前程尽毁;女儿嫁入夫家却频遭家暴,终致神智失常。若以此财谋利,更是灾祸相接:有人投资建厂,却接连遭遇资金链断裂、安全事故频发,最终债台高筑、赔偿无尽。
更为可怕的是,此财犹如“蚀骨之毒”,会代代侵蚀家族福泽。挖宝者一代多横祸临身,或残或亡,甚至累及父母;二代往往贫贱交加、困顿潦倒;至第三代,则多见绝嗣之危,纵有子息,也多是体弱智损、难以自立——此即《易经》玄学中所指“断户”之象。曾有掘金者临终前将余存藏金埋于后院,嘱其孙“以此重振家业”。其孙掘金后遭遇车祸,年方十九便碎身他乡,家族香火至此断绝,正应“金脉断则气脉绝,气脉绝则家运亡”。
若欲挽回,唯有循“三代赎罪”之途,然其路艰险、几不可为。第一代须将所取之金尽数捐出,修复受损古建,填复“气眼”以补功德;第二代须倾尽家财力行公益,修桥铺路、施粥济贫,以善抵恶、以功赎罪;第三代则需终身素食清修,断绝妄念,重建家族与天地祖先的能量连结。即便如此,亦仅能勉强遏止家运之衰,欲复往日兴盛,非经数代积善修德不可,或可渐消“挖金破脉”所造之深重业障。
那些深埋砖石之间的财富,从来不是等待攫取的宝藏,而是祖先留存后世的“德行之屏”。轻举妄动者,所断不仅是金脉,更是祖荫福德,最终摧毁的,是整个家族的命运。《易经》有云:“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若因一时贪念掘宝取财,纵得万贯家财,也终将在天谴报应中烟消云散,徒留“断户”之痛,悔之莫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