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蔡屋古榕

▲燕翼围

▲太平桥

▲乌石围

▲太平古镇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情习俗 > 民俗文化 > 内容 |
|
祖坟前的叩拜:一场关于家族命脉的思辨 |
|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5-14 16:37:13 |
|
前些日回老家,参加围里开居始祖蔡朝武陵墓重修圆坟庆典。田园依旧,青山苍翠,祖坟修葺一新,庄严肃立,碑文重镌,颇有一番气象。众人排列整齐,点燃香烛,烟雾缭绕之中,纷纷跪拜,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祈求祖宗保佑,多出官身,多聚财宝。其状虔诚,其声殷切,仿佛那冥冥之中的先人,真个掌着人间禄命一般。
正当此时,我却按捺不住,径自向前一步,扬声说道:“依我看,但祝围里人丁兴旺,财源广进,老者安康就够了,何必求什么官运?那东西,实在没卵用处!”语声刚落,满场霎时寂然。众人俱回头望我,目光惊疑不定,仿佛瞧见什么不合时宜的怪物。我心中暗叹,古话诚不欺我——“说实话得罪人,说虚话人人喜欢”。
我何以发此“怪论”?只因见惯了乡中所谓“出息”子弟的行止。试看村中出去的几位官身人物,平日归乡冠冕堂皇,官又不大,架子不小,官威俨然,何曾为族中事务真正尽心出力?每逢修桥铺路、筑祠葺墓,这些公益事业迫在眉睫之时,出钱的,是那些在外辛劳奔波、打工创业的乡亲;出力的,是那些留守故土、挥汗如雨的叔伯兄弟。可曾见哪一位官人慷慨解囊?可曾见哪一位官亲躬亲劳作?非但如此,他们还常以鄙夷之色观之,嫌工程不够气派,嫌乡人不够体面,仿佛唯有他们才见过世面,才有独到之见。
这些官人一旦回乡,便要摆出非同凡响的架势。步履之间,刻意显出与众不同的气度;言谈之际,俨然带着居高临下的训导。他们将自己抬得高高在上,看这不顺,瞧那不满,就连遇见族中长辈,也吝于递上一根烟,嘘寒问暖之情更是稀薄得很。他们的“出息”,似乎只用于装饰自家的门面,而与桑梓之乡无甚关联。
反观那些在外打工创业的乡人,虽无官身之显,却有心系故土之情。他们或许没有锦绣前程,却肯将辛苦所得捐赠
公益;他们或许没有高谈阔论,却能在需要时卷起袖子就干。村中的路平坦了,桥稳固了,祠堂焕然一新了,哪一处不浸透着他们的汗水与心血?这些人才是乡土的脊梁,才是真正不忘根本的子弟。
记得那年修葺宗祠,款项短缺,倡议书一发,在外做小生意的几个人立即捐款,并留言:“不够再说!”而在某衙门当差的某官,接到电话后却推三阻四,最后勉强拿出些许,还特意嘱咐不必刻名怕老婆知道。两相比较,情谊深浅,不言自明。官位之高,何如人情之厚?顶戴之荣,何如赤子之心?
所以说,祖宗风水,保佑添丁添财便是矣,何必祈求升官呢?人丁兴旺,则家族繁衍不息;财源广进,则乡里富足安康。至于官身,得之何益?不过多一个疏远乡土的陌路人,多一个眼高手低的旁观者。我们不能指望官人带来荣耀,他们早已属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价值体系。他们的心思用在仕途攀升,用在关系经营,用在维护官威,哪里还顾得上家乡的泥土气息?
因此,我在祖坟前直言不讳——不要出当官的。与其出一个忘本之官,不如多两个勤劳致富、心系桑梓的普通子弟。让我们的风水保佑那些踏实肯干的人,保佑那些知恩图报的人,保佑那些无论走多远都记得回家之路的人。
香烟袅袅,寄托着最朴素的愿望:愿家乡人丁永续,烟火不断;愿乡亲财源广进,生活富足;愿长者安康长寿,安享晚年。除此之外,夫复何求?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