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南群峰如黛,赣粤交界的崇山峻岭间,藏着一条被时光浸润的秘境——杨村赣粤古商道。它从杨村蔡屋村蜿蜒启程,在峰峦叠嶂中延伸20公里,终至广东连平上坪十二排村,像一条沉默的银链,将赣粤两地的数百年光阴紧紧串联。这方青石铺就的驿道,是岁月磨刻的年轮,是历史沉淀的卷轴,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沧桑,每一缕山风都传颂着传奇。
 
	   追溯源流,这条古道的脉络早已深植于秦汉的风云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南下战道劈开岭南屏障,为赣粤通途埋下伏笔;唐宋以降,南方经济勃兴,商贸往来如潮,古道在马蹄与足音中逐渐成形。至明朝,青石板铺就的大道正式落成,三百余年间,它从古榕掩映的蔡屋圩出发,经陈坑、长岗埂、茶亭埂,越坳顶而入粤境,过十八段、十二排、大格田、旗石,终抵上坪圩,成为连接江南与岭南的生命脉络,见证着“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繁盛过往。
 
	   在经济互通的画卷中,古道是无可替代的纽带。江西的瓷器带着窑火的余温,茶叶裹挟着山野的清香,丝绸映着江南的温婉,经挑夫的肩头踏上南行之路;广东的海盐带着海风的咸润,蔗糖裹着阳光的甘甜,海产品载着港湾的鲜活,随商旅的脚步北上赣地。每逢杨村圩、蔡屋圩与上坪圩的集市之日,古道便成了流动的市集,两地村民肩挑手提,往来如梭,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与马蹄声交织,让深山坳里满是烟火气。正是这日复一日的物资流转,让赣粤边境的手工业、农业得以互补共生,催生了沿线圩镇的繁荣,让偏远山区不再闭塞,在互通有无中书写了南方边境的经济传奇。
 
	   文化的交融与社会的共生,更让古道有了温暖的底色。杨村与上坪,以古道为媒,结下了绵延数百年的亲缘。杨村的每个村庄,都有上坪女子嫁入,带来岭南的温婉风情;上坪的每片村落,也都有杨村姑娘扎根,带去赣地的淳朴民风。亲缘与商脉交织,让古道上往来的皆是亲友,深山幽谷间,唯有欢声笑语与脚步声相伴,安宁而温暖。岭南的民俗与赣地的风情在古道上碰撞融合:上坪的花灯艺术随新娘传入杨村,与赣南采茶戏相映成趣;杨村的客家米酒酿造技艺传到上坪,成为两地共赏的佳酿。就连节庆习俗也渐渐趋同,春节的团圆、端午的龙舟、中秋的赏月,在古道两端同步上演,让赣粤边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共同体。
 
	   坳顶的茶亭曾是这份交融的见证者,青瓦木梁下,小吃的香气与旅人的闲谈交织。日暮时分,赶路者在此歇脚留宿,石板桌上的茶烟袅袅,见证着南来北往的相聚与别离。这青石古道本就是两地人心的凝结,赣粤商人捐钱捐物,共铺通途;犹记母亲所言,我幼时多病,毑婆便与舅公从河坑挑石上山,修补路面以积善祈福,那些掌心磨出的厚茧,化作了古道上最温情的印记。
 
	   烽火岁月中,古道更显风骨。1945年春,张瑞贵率百余官兵驻守坳顶,在古道两侧筑起工事,阻击日军北上。这条曾承载商贸的通道,此刻成为运送物资、传递情报的生命线,青石上印过将士的血迹,山风中听过抗敌的呐喊,为抗战胜利写下壮烈的篇章。即便到了80年代,杨村人背运木材的身影仍每日逾千,让古道的生机延续至今。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105国道的贯通、大广高速的飞驰,让古驿道逐渐淡出喧嚣。曾经被千万脚步磨得锃亮的石板,如今覆着青苔与杂草,凹凸的石面、断裂的缝隙,皆是岁月留下的勋章。再踏古道,断壁残垣的茶亭只剩石灶与碎瓦,坍塌的石桥仅余顽石支撑,唯有参天古木依旧苍劲,枝叶婆娑间,仿佛还在回响着昔日的人声鼎沸。
 
	   然岁月未曾遗忘,古道的魂魄始终鲜活。它所承载的经济互通、文化交融、社会共生的基因,早已融入赣粤两地的血脉。如今的坳顶,风力发电机迎风转动,叶片轻旋间,古老的商道精神与现代科技隔空对话。徒步爱好者用脚步丈量历史,摄影爱好者用镜头捕捉岁月,历史学者探寻文化脉络,而往来的两地亲友,仍会循着古道的遗迹,追忆那份跨越山水的情谊。
 
	   重阳之日,我携父亲驱车登坳顶,一面是古道青石的沧桑,一面是风车转动的现代韵律。杨村赣粤古商道早已超越了交通要道的意义,它是赣粤经济共生的见证,是文化交融的载体,是社会和谐的纽带,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这条古道,用青石铺就了赣粤两地的共生之路,用岁月沉淀了跨越百年的深情,在时光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