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信仰遗闻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饮食文化 > 内容 

杨村营肉:一碗藏着三百年热血传奇的客家吉祥味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00-8-5 21:45:25
   在客家宴席的菜单上,总有一道菜自带“喜气”,它形似酥肉,却被赋予了更吉利的名字——营肉。“酥”与“输”谐音,客家人讲究彩头,便取“赢”之谐音“营”,这一字之变,不仅藏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更沉淀着一段跨越三百年的热血过往,让这道美味从清朝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在时光中续写着近三百年的风味传奇。
   故事要回到清朝乾隆年间,杨村燕翼围内,年轻武士赖位正为一则消息怒目圆睁。自称“武术大师”的王老五在广州摆下擂台,扬言挑战天下英雄,各地武士轮番上阵,却皆铩羽而归。彼时二十出头的赖位,虽在乡邻间小有名气,却未达顶尖水准,可骨子里的客家韧劲让他无法坐视。“我去会会他!”当这句话从赖位口中说出时,母亲便知,这头“犟牛”已打定主意。
   前路漫漫,吉凶难料。母亲按客家出门习俗,焚香祈福后,钻进厨房为儿子准备干粮。她精选肥瘦相间的土猪肉,切成手指般粗细,用五香粉提香,酱油上色,再拌入葱姜汁与少许盐,让肉条吸足鲜味。随后打匀土鸡蛋,和上淀粉调成浓稠面浆,将肉条裹得均匀厚实——这是客家祖辈传下的保存肉品的法子,油炸后能久存不坏。油锅烧得滚烫,肉块下锅的瞬间,滋滋声里飘出的香气,成了母亲对儿子最深的牵挂。
   带着母亲做的“油炸肉条”,赖位踏上征途。抵达广州时,恰逢王老五歇擂,举目无亲的他正愁闷间,竟偶遇一位少林高僧。高僧见他心性纯良,便指点了几招武学要义。待擂台重开,赖位凭借扎实功底与高僧传授的技巧,竟一举击败不可一世的王老五,瞬间名震天下。
   “你靠什么赢了王老五?”面对众人追问,赖位想起高僧“不可泄露师门”的嘱咐,灵机一动指着行囊里剩下的肉条笑道:“靠我娘做的‘赢肉’!”这玩笑话一出口,“赢肉”的名声便跟着他的传奇传遍四方,后来渐渐演写成“营肉”,成了客家宴席上必不可少的“吉祥菜”,从岭南乡村传到各地客家聚居地,让这份带着母爱的美味与热血故事代代相传。
   如今再尝杨村营肉,依旧是当年的老味道。刚出锅的营肉外皮金黄酥脆,咬开时能听见“咔嚓”的轻响,内里的肉条却鲜嫩多汁,花椒的麻、酱油的咸、肉本身的香在口中交织,没有多余的调料,却能让人吃得满心欢喜。无论是婚宴上的“讨彩头”,还是家宴里的“忆往昔”,这盘营肉总能带着客家的烟火气与故事感,让每一口都成了对传统的致敬,也让那段三百年前的热血传奇,在味蕾的体验中愈发鲜活。
·上一篇:油果 ·下一篇:杨村黄豆炒狗肉:藏在“将军过桥..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