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信仰遗闻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饮食文化 > 内容 

杨村黄豆炒狗肉:藏在“将军过桥”里的历史印记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00-8-5 21:45:48
   在杨村镇的客家食单里,黄豆炒狗肉是道自带故事的硬菜——它不仅是立秋后酒桌上的“灵魂下酒菜”,更藏着一段与王阳明平三浰相关的传说,“将军过桥”这个别称,便是那段历史留给杨村的味觉注脚。
   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奉命平定三浰之乱,曾率军驻军杨村。彼时军营事务繁杂,将士们奔波劳碌,急需滋补食物恢复体力。杨村百姓素有食狗肉的传统,当地早有“头蛇、二猫、三狗崽”的说法,认为狗肉是壮阳补肾的上等补品,便想着宰狗做菜,慰劳军中将士。
   一日,几位杨村乡绅私下设宴,邀请王阳明及几位将领赴宴。宴席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黄豆炒狗肉端上桌时,狗肉香夹着沙姜和桔皮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乡绅指着这道菜笑着说:“大人率军平定乱局,如过桥斩棘般勇猛,这道菜便请大人赐名。”王阳明夹起一块狗肉,入口鲜嫩不柴,黄豆酥香入味,再抿一口当地土酒,顿觉通体舒畅,便打趣道:“本将过桥平乱,全靠将士同心、百姓支持,这菜鲜香过瘾,配酒绝佳,不如就叫‘将军过桥’吧!”自此,“将军过桥”的名号便在杨村流传开来,成了这道黄豆炒狗肉的雅称。
   在杨村,黄豆炒狗肉从不是宴席上的“排面菜”,却是私下请客喝酒时必不可少的“硬通货”。立秋过后,天气转凉,男人们聚在自家堂屋或小酒馆里,桌上若少了这碗菜,即便有再多荤素,也总觉得少了点滋味。主人家端出这道菜,便是把客人当“自家人”的心意——它不讲究摆盘精致,只在乎味道实在,配着客家米酒慢酌,聊着家常琐事,才算得上是最惬意的相聚。
   这道菜的美味,全在“讲究”二字里,从宰杀到烹制,每一步都透着杨村人的“食味之道”。选狗要选本地散养的土狗,肉质紧实不柴;宰杀后拔净毛、取净内脏,有个关键步骤——绝不能再用水洗狗身,而是用干燥的草纸反复擦拭,吸干内外的水分。这样做既能去除狗肉的腥味,又能最大程度保留肉质本身的鲜味,是杨村人代代相传的诀窍。
   切肉也有讲究,要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不能太碎也不能太大,方便后续入味。烹饪时,第一步“炒白锅”是精髓:锅中不放一滴油,直接倒入狗肉块,用旺火快速翻炒。随着温度升高,狗肉中的水分慢慢渗出,油脂也逐渐析出,待肉块表面微微泛黄,便将肉捞出,把锅中的血水和杂质倒掉,再将锅洗净。这一步能彻底逼出狗肉的腥气,让肉质更紧实。
   接着,另起锅烧油,放入黄豆炸至表皮变红、酥脆,捞出备用——这黄豆既是配菜,也是“吸味担当”,能吸收狗肉的油脂,中和腻感。然后锅中留底油,放入生姜片、拍扁的葱头、剪成段的米辣椒干爆香,再倒入狗肉块大火快炒,待肉块裹上油香,加入适量盐、酱油调味,撒上几片晒干的桔子皮增香解腻,最后放入炸好的黄豆和少许八角、沙姜粉,翻炒均匀便可起锅。
   刚出锅的黄豆炒狗肉,香气能飘出半条街:狗肉色泽红亮,咬一口鲜嫩多汁,没有丝毫腥味,带着姜葱和辣椒的辛香;黄豆外酥里嫩,嚼着有淡淡的豆香,还吸满了狗肉的鲜美汤汁;桔子皮的清香若有若无,恰到好处地化解了油脂的厚重。夹一块狗肉,配一颗黄豆,再喝一口温热的米酒,狗肉的鲜、黄豆的酥、米酒的醇在口中交融,暖意在胃里散开,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不知不觉就多喝了几杯。
   如今,“将军过桥”的传说仍在杨村流传,黄豆炒狗肉也依旧是当地人私宴酒桌上的“宠儿”。它没有华丽的名头,却用最实在的味道,承载着杨村的饮食智慧与历史记忆——每一口鲜香里,都藏着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那段与“将军”相关的烟火往事。
·上一篇:杨村营肉:一碗藏着三百年热血传.. ·下一篇:杨村扣肉:藏在宴席尾章里的客家..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