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蔡屋古榕

▲燕翼围

▲太平桥

▲乌石围

▲太平古镇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饮食文化 > 内容 |
|
杨村米酒:一碗醇香里的风俗与温情 |
|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00-8-5 21:46:48 |
|
杨村的米酒,从不是单纯的饮品,而是浸透着当地烟火气的“文化密码”。那口被称作“黄酒”或“水酒”的清甜,藏在妇女的巧手中,飘在红白喜事的筵席上,裹着杨村人最质朴的生活智慧与滚烫的人情味儿。
杨村米酒的诞生,满是“平凡中的不凡”。没有珍稀的食材,也无繁复的技法——心灵手巧的杨村妇女,取自家耕种的糯米,用熟悉的老配方酒饼,循着代代相传的简单工艺,在时光里静静等待发酵。不添花哨的辅料,只凭对食材的敬畏与对味道的坚守,让普通的糯米蜕变成香气四溢、清纯甜润的佳酿。这酒里没有捷径,只有杨村人踏实过日子的本分,每一口甜润,都是对生活最朴素的馈赠。
在杨村人的生活里,米酒是贯穿所有重要时刻的“必需品”,当地甚至有一副老对联道:“糯酿甜醇承古艺,碗盛醇厚叙乡情”,横批“酒润杨村”——短短数语,恰是这方水土酒文化的精髓。杨村人称摆筵席宴宾客为“请酒”或“做酒”,从新生命降临的“满月酒”、新人结缘的“结婚酒”,到婚嫁礼仪里郑重的“轿下酒”、学子圆梦的“升学酒”,再到家族添喜的“添丁酒”——无论喜事庆典,还是白事里的待客筵席,桌上少不得的,永远是那坛温热的黄酒。更特别的是,杨村人喝酒从不用小巧的杯子,而是端起粗瓷大碗:碗要斟得满,才显待客的诚意;用碗饮,才够敞亮,没有虚浮的客套,只有“把你当自家人”的豪爽,正应了对联里“碗盛醇厚”的实在。
这碗米酒,早已成了杨村人情感的“纽带”。邻里帮忙筹备筵席,累了喝一碗,疲惫便随酒香散去;亲友遇事相访,递一碗热酒,安慰便顺着暖意入了心。对联中“叙乡情”三字,道尽了米酒的情感分量——用碗喝酒的习惯,藏着杨村人待人的实在,不搞弯弯绕绕,要的就是真心换真心;而一场场“做酒”的仪式里,米酒是核心的“见证者”:它记录着新生儿的啼哭,见证着新人的誓言,分享着升学的喜悦,也抚慰着离别时的伤感。它让分散的亲友聚到一起,让村落里的人情网络愈发紧密,让“礼”与“情”在酒香里代代延续。
如今,杨村的酒坛依旧在灶边冒着微醺的热气,粗瓷碗碰撞的声响仍在筵席上回荡。这碗米酒,装的是杨村人的生活记忆,是当地风俗的“活化石”,更是一份永远鲜活的温情——只要那股醇香还在,杨村人的故事、情谊与传承,就会在时光里一直飘香。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