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寺庙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饮食文化 > 内容 

杨村珍珠汤:一碗“鱼眼”藏薯香,满是乡土巧思味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00-8-5 21:46:33
   在龙南杨村,有一碗藏着双重诗意的乡土美味——它形似圆润珍珠,故唤“珍珠汤”;又因颗粒晶莹如鱼眼,当地人称其“鱼眼粉”。这道美食不依赖名贵食材,全凭杨村人的手工巧劲与生活智慧,从薯粉中酿出清爽醇厚的滋味,是日常暖胃、待客添喜的招牌吃食。
   制作杨村珍珠汤,每一步都透着“慢工出细活”的讲究。首先取本地盛产的薯粉,用滚烫开水边冲边搅,揉成软硬适中的薯粉团;接着关键一步来了——将薯粉团放进干净的圆底空锅(不烧火),手掌贴着薯团轻轻下压,同时顺时针不停旋转,薯团便顺着光滑的锅壁慢慢分解,落下一颗颗圆润小巧、状如鱼眼的颗粒,这便是“鱼眼粉”或“珍珠米”的由来。随后用米筛细细过滤,只留下大小均匀的颗粒,确保入口每一颗都软糯一致。
   烹调环节更见火候:先在锅中添水,待水沸后,将珍珠米分批撒入(避免粘连),待颗粒全部漂浮在水面,用漏勺捞出沥干;另起一锅清水煮沸,重新放入珍珠米,再加入少许油、盐提鲜,丢入清甜脆嫩的荸荠丁、切碎的葱花增香,滚煮片刻即可出锅。刚盛起的珍珠汤,热气裹着薯香与葱香扑面而来,颗颗“鱼眼”在汤中浮沉,入口软糯中带着微弹,汤汁清爽不腻。喝上一碗,肠胃熨帖舒服,老辈人常说“秋日喝碗鱼眼粉,脑清目明干劲足”,正是这道汤最真实的写照。
   珍珠汤的典故:阿秀的“鱼眼”救了双抢宴
   杨村人说起珍珠汤的来历,总爱讲清末民初“阿秀救宴”的故事,里头藏着当地“就地取材、待客真心”的老风情。
   那会儿杨村靠天吃饭,稻谷是金贵粮,薯类却因耐旱好种,成了家家户户的“救命粮”,缸里总囤着雪白的薯粉。每年夏收“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是最累的时候,村里有个规矩:谁家先割完稻子,要摆“双抢宴”,请帮过忙的邻里吃顿热饭,感谢大家搭把手。
   有一年夏天,天热得像火烤,村里的巧媳妇阿秀家先收完稻子,按规矩要办宴。可头天晚上,阿秀才发现,家里的米缸见底了——之前给生病的婆婆熬粥,把存米用得差不多了。“总不能让帮工的乡亲们空着肚子走吧?”阿秀急得睡不着,围着灶台转,一眼瞥见了装薯粉的缸。
   她想起平时用薯粉做糊糊,可糊糊太稀,不经饿。阿秀试着把薯粉用开水冲成团,想切成细条煮,可薯团黏得很,刀一碰就成了烂泥。她气得把薯团往空圆底锅里一放,手掌压着薯团赌气似的转圈圈——没成想,薯团顺着锅壁蹭出一颗颗小颗粒,落到锅底时,圆溜溜、亮晶晶的,像极了河边捞起的小鱼眼!阿秀眼睛一亮,赶紧把这些“鱼眼”筛匀,烧开水煮了煮,又切了点自家种的荸荠、撒了把葱花,盛了一碗尝:软糯不粘牙,还带着薯香,比糊糊顶饿多了!
   第二天“双抢宴”,阿秀端上一大锅飘着葱花的“鱼眼汤”。乡亲们看着碗里的“小鱼眼”都好奇:“阿秀,这是啥新鲜吃食?”阿秀红着脸解释:“家里米不够,用薯粉做的,你们尝尝!”有人舀起一颗放进嘴里,瞬间被软糯的口感惊艳:“好吃!这‘鱼眼’比米饭还香,管饱!”大家你一碗我一碗,汤很快见了底,累劲儿也消了大半。有人问这汤叫啥名,阿秀指着碗里的颗粒笑:“你们看像不像鱼眼?就叫‘鱼眼粉’吧!”
   后来,“鱼眼粉”慢慢成了杨村“双抢宴”的固定菜,农忙时煮一锅,解乏又管饱;来了客人端一碗,简单却显心意。日子久了,有人觉得这颗粒也像珍珠,便又添了“珍珠汤”的名。直到现在,杨村人做珍珠汤时,还会想起阿秀的巧劲——这碗汤里,不只是薯粉的香,更藏着杨村人“有啥用啥,不亏待人”的实在,还有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智慧。
·上一篇:黄板 ·下一篇:杨村米酒:一碗醇香里的风俗与温..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