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信仰遗闻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饮食文化 > 内容 

杨村春皮:藏在烟火里的千年风味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00-8-6 18:19:45

   在杨村的烟火巷里,藏着一道与时节共生的美食——春皮。杨村人称蛋为“春”,这层裹着蛋香与薯粉的薄皮,便有了这般充满生机的名字。它不是珍馐奇味,却在端午的艾草香里、中秋的月光下,成了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念想,更藏着一段与祖辈相关的温情往事,其滋味更是让吃过的人念念不忘。

   相传南宋年间,杨村一带曾遇百日阴雨,地里的农作物被水浸泡烂根,禽畜遭瘟,恰逢七月半将至,按习俗需备足祭品祭祖,因为家里连敬神拜祖的头牲都没一只,甚至连油果豆腐都没有,难以凑齐像样的供品。村里一位姓廖的老阿婆看着缸里仅存的一筒蕃薯粉和篮中的几个鸡蛋,忽然生出一个主意:何不将薯粉与鸡蛋和在一起,做成薄皮当祭品?

   于是将仅有的一斤左右的蕃薯粉和六个鸡蛋,把薯粉与鸡蛋细细揉搓,又添了些清水调成匀浆。灶膛里燃着松枝,铁锅烧得温吞,她舀起一勺粉浆倒在锅心,手腕轻轻一转,粉浆便在锅底铺开一层薄如蝉翼的膜。待边缘微微翘起,用竹铲轻轻一翻,另一面也烤得微黄,一张带着焦香的春皮便成了。祭祖时,廖阿婆将春皮切成长条,摆放在竹篮里,就这样去敬神拜祖了。拜完后,在家中烧开水,配上葱花、姜丝、辣椒煮了。那春皮吸饱了醇厚的调味汤,入口先是一丝蛋的鲜香在舌尖化开,紧接着薯粉的绵密感漫开来,滑嫩却不软烂,嚼起来还带着淡淡的焦香,引得族人连连称奇,连说这是“从未尝过的好滋味”。后来,这做法便在杨村传了下来,成了节庆祭祖时必不可少的“诚意之食”。

   如今的杨村春皮,做法仍守着老规矩。选本地的蕃薯粉,柔滑细腻,再配上土鸡蛋或鸭蛋,按祖辈传下的比例混合。揉搓时得顺着一个方向,直到粉与蛋完全融合,加水调成的浆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提勺倒下时要能及时淌开。灶上的火必须是文火,火候大了易焦,小了则不成形,掌勺人得盯着锅,像呵护一件易碎的珍宝,翻面时的力度,全凭多年的手感。淌好的春皮叠在梢箕背层叠着,透着淡淡的黄,阳光一照,竟像极了古时的绢帛,凑近一闻,蛋香与薯粉的清香早已悄悄钻进鼻腔,勾得人食欲大增。

   如今,煮春皮的讲究,藏在汤与料里,也藏着最勾人的滋味。先炖一锅浓醇的鸡汤或鸭汤,汤滚后撒上生姜末、蒜末,再放入剁得细碎的精肉末,待肉末浮起,加盐和少许酱油调味,最后淋上一勺本地茶油——那茶油的香气一遇热,瞬间便漫了满屋,混着肉香、汤香,让人忍不住频频望向灶台。这时把切好的春皮条下锅,煮上两三分钟,见春皮吸饱了汤汁、微微发胀,立即撒上葱段起锅。

   一盆春皮端上桌,先看卖相:清亮的汤里,春皮泛着淡淡的金黄,点缀着翠绿的葱段和香菇丝,光看着就让人眼馋。再尝味道,筷子夹起一根春皮,它裹着满满的汤汁,送进嘴里,先是汤的鲜醇在口腔里散开,接着是春皮的滑嫩——它不像普通粉条那般软烂,也不似面条那般筋道,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弹”,嚼起来既有薯粉的绵密,又有鸡蛋的香润,每一口都层次丰富。汤汁顺着喉咙滑下,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连带着鸡蛋的鲜香、肉末的咸香、茶油的清香,在齿间久久不散,让人吃完一碗还想再来一碗。难怪有人说它“可与龙南捶鱼比美”,却多了几分家常的温情与勾人的滋味。

   每逢佳节,杨村的灶台前总是最热闹的。老人教着晚辈调浆、淌春皮,孩子们围着灶台等着第一口春皮,连外来的客人也会凑上前,学着揉粉、煮皮,尝过之后无不赞一句“这春皮,真是越吃越香,一辈子都忘不了”。这道从南宋走来的美食,早已不是简单的祭品,是藏在烟火里的乡愁,是代代相传的滋味,更是杨村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仪式,用一口鲜滑,留住了时光,也留住了人心。

·上一篇:簸箕里的灰水香——杨村烫皮的古.. ·下一篇:杨村“十碗荤”:藏在宴席里的客..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