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蔡屋古榕

▲燕翼围

▲太平桥

▲乌石围

▲太平古镇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饮食文化 > 内容 |
|
杨村“十碗荤”:藏在宴席里的客家礼仪与历史记忆 |
|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00-8-6 21:22:13 |
|
在龙南杨村的客家文化谱系中,“客家十碗荤”从不是简单的饮食组合——它是镌刻着军功记忆的饮食符号,是客家人待人接物的最高礼仪,更是一代代杨村人传递尊重与热情的文化载体。这桌“碗碗有肉”的宴席,不仅盛满了客家菜的醇厚滋味,更藏着一段与王阳明相关的历史往事,以及杨村人数百年不变的待客心意。
“客家十碗荤”又称“十大碗”,核心规矩便是“十碗皆荤”,少一碗、缺一味都不算完整。最初的宴席上,鸡鸭鹅肉鱼“五牲”坐镇,撑起宴席的“排场”;猪肉、大块肉、猪脚是客家“实在”本色的体现,肥瘦相间的肉块炖得酥软,咬一口满是油脂的香气;油炸肉丸弹牙劲道,油炸猪肉(当地称“酥肉”)外酥里嫩,油炸鱼(“酥鱼”)金黄香脆,三般油炸菜透着农家灶火的烟火气;再配上鲜鱼的清甜、卷春的香滑,十碗荤菜荤素搭配不重样,每一碗都分量扎实,尽显杨村人的豪爽。随着时代变迁,生活水平提高,牛肉、羊肉、甲鱼、虾蟹等鲜活食材也渐渐加入“十碗荤”的阵容,替换了部分传统菜品,但“十碗皆荤、待客以诚”的核心从未改变。除了这桌“硬菜”,杨村人还会搭配酿豆腐的软嫩、油果的香甜,让宴席既有“荤”的厚重,又有“素”的清爽,层次愈发丰富。
而“客家十碗荤”的起源,要追溯到明代正德年间,与南赣巡抚王阳明平“三浰之乱”的历史紧密相连。当时,王阳明率军平定三浰地区的匪患,杨村百姓与地方官员全力支持,为平乱立下汗马功劳。战乱平息后,王阳明为祭祀浰头山神、告慰阵亡将士,特意挑选了十样荤菜作为祭品——鸡鸭鹅、猪肉、大块肉、猪脚、肉丸、卷春、酥鱼、酥肉、鲜鱼、酥鱼,以表对山神的敬意与对军功的铭记。
不过,祭祀之时有严格规矩:银山庙与水口庙的僧人需到场参与祭祀,而僧人恪守“不沾荤腥”的戒律,因此祭祀期间的膳食皆为素食。直到祭祀仪式圆满结束,僧人们起身返回寺庙之际,王阳明才摆开这为宴席早已备好的“十碗荤”,专门招待杨村的地方官员与乡绅。这桌宴席,既是庆祝平乱胜利的庆功宴,更是王阳明对杨村人支持的“谢宴”——十碗荤菜分量十足、滋味浓郁,每一碗都藏着“致谢”的诚意,让在场者无不感受到这份厚重的心意。
这场承载着军功与谢意的官宴,后来渐渐从官府走入民间。杨村人被宴席里的“诚意”与“规矩”打动,将其效仿开来,慢慢变成了民间招待贵宾、举办庆典的最高礼节。在杨村,“十碗荤”成了衡量“重视”的标尺:但凡家中有讨亲嫁女的喜事,“十碗荤”是给新人的祝福,也是对亲家与宾客的尊重;长辈过寿时摆上“十碗荤”,是子女尽孝的心意,也是让亲友共享安康的喜悦;孩童满月的宴席上,“十碗荤”则藏着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许。每一次开宴,主人家都会提前几天筹备,选最新鲜的食材,用最地道的做法,从切菜到炖煮、油炸,每一步都不敢怠慢——在杨村人眼里,“十碗荤”不是简单的饭菜,而是“把最好的给客人”的质朴承诺。
如今,走进杨村,若逢人家办宴,远远就能闻到“十碗荤”的香气:炖猪脚的酱香、酥鱼的脆香、鲜鱼的清香交织在一起,顺着农家的烟囱飘向街巷。席间,主人家会热情地给客人夹菜,谦虚的说着“多吃点,这是我们杨村的‘家常便菜’”,言语间满是自豪。这桌宴席,早已超越了“饮食”的范畴——它是王阳明时代历史的余韵,是客家礼仪的活化石,更是杨村人待人以诚的生动写照。
若你有机会踏足杨村古镇,一定要恰逢一场农家宴席,坐进热闹的堂屋,端起盛满荤菜的大碗,尝一口酥软的大块肉,咬一口弹牙的肉丸,在鲜香的滋味里,感受那份藏在碗底的、跨越数百年的客家热情与文化传承。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