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信仰遗闻 > 内容 |
|
| 蔡屋仙宫庙:梵音绕翠嶂,灵佑一方人 |
|
|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9 18:10:52 |
|
在杨村蔡屋新中坳的苍翠山脊上,蔡屋仙宫庙如一颗被时光打磨的念珠,自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便静坐于此。这座坐西向东的梵宇,背倚青山如靠金刚莲座,面朝笔架山与九连山脉角嵊顶如对佛前宝镜,左临大广高速入口处车流如青龙蜿蜒,右为帽山余脉蜒伸而来,下依横黄公路坦途似玉带环腰,正合“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要义,更暗契“青松环抱蕴生气”的天地玄机,两百余年来,庙里的青烟香火伴着山风流转,始终以灵韵滋养着脚下的蔡屋村。
仙宫庙的缘起,藏着一段佛缘天定的佳话。道光初年,蔡屋村常遭山岚瘴气侵扰,村民多染疾厄,田土也日渐荒芜。云游至此的释慧真禅师踏遍山坳,忽见新中坳明堂开阔如佛陀俯瞰众生,笔架山形似文房暗合文脉绵延,角嵊顶如翠屏拱卫暗藏镇宅之气,当即断言“此地藏风聚气,乃护法安僧之吉壤,驻此则瘴气自散,生民安康”。在他倡导下,村民捐木献石、夯土立柱,历时一载建成庙宇,供奉诸佛菩萨与护法善神。禅师驻寺时,既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佛法开导信众,又教村民开垦梯田、引泉灌溉,临终前留下“心诚则灵,善念即佛”的箴言,恰如佛前明灯,为仙宫庙的灵验传说埋下伏笔。
自建成那日起,仙宫庙的“灵”便刻进了蔡屋村的骨血里。清末民初的山洪之灾至今仍在村头流传:彼时浊浪滔天,眼看黄坑河及陂坑河就要漫过村庄,村民齐聚庙前焚香叩拜,额头磕得青紫。忽有一缕青烟从庙顶香炉飘出,如灵蛇顺山势蜿蜒而下,竟在村前化作无形屏障,洪水见状绕行而去,村庄安然无恙。更有刘屋孩童随父母赴圩时迷途走失,家人寻至天明无果,在庙前哭诉祈祷,未及正午,便见孩童自仙宫庙后的松林中走出,口中念叨“白胡子爷爷引我踩霞光回家”。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恰似仙宫庙佛像显灵的回响,印证着“佛力加持,有求必应”的信仰,让庙中香火即便在岁月侵蚀下也从未断绝,哪怕木梁斑驳、瓦当残缺,村民心中的敬畏也如青山般未曾动摇。
时光流转至2001年,这座历经两百年风雨的古刹已显颓态,佛殿墙皮剥落,檐角风铃哑然。蔡屋村人念及历代护佑之恩,自发推举11名理事筹备重修。理事们挨家动员,外出乡贤听闻此事,纷纷慷慨解囊,善款如溪流汇聚。重修时众人恪守古训,丝毫不改原有风水格局:杉木为梁如擎天地,青瓦覆顶似承佛泽,殿内重塑的诸佛圣像鎏金焕彩,壁画重绘“灵山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典故,一笔一画皆含虔诚。次年春庙成之日,香烟缭绕中似有梵音回响,理事们立下募捐碑,将捐资者姓名一一镌刻,既是铭记善举,也是为后世留下“众人拾柴,共护梵宇”的见证。
如今的仙宫庙虽无僧人常驻,却因村民的守护愈发兴旺,每年两次的集体朝拜,早已成了信仰与民俗交织的盛典。正月初二“岁首朝神”,天未破晓,各户便提着香烛供品上山,庙前空地很快烟雾氤氲,爆竹声与“求神明护佑老幼平安、财源广进”的祈祷声交织,顺着山谷漫向远方;农历二月十九“做禾保安”,供桌上新收的谷物、饱满的果实香气四溢,众人在佛前跪拜默念,“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安康、事业发达!”仪式虽简,那份期许却比山露更澄澈。
两百年来,蔡屋仙宫庙如静默的护法神,以风水之吉聚天地灵气,以佛法之善润人心田。它没有名山大刹的显赫,却在一方山水间,用“灵验”的传说、村民的虔诚,书写着“佛在人间,护佑众生”的朴素信仰,恰如银山古庙的晨钟暮鼓,成为蔡屋村代代相传的精神印记,在梵音与炊烟中生生不息。
|
|
|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