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寺庙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典故传说 > 内容 

杨村抗战记忆:烽火中的不屈与坚守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3-14 14:43:58

   龙南杨村镇,这座坐落于赣粤交界处九连山脉间的古镇,自古便是连接赣粤两地的要冲。这里的土地浸润着客家人的坚韧与热血,村民们世代耕作于此,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早已融入血脉。然而,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这片宁静的土地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屡次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面对烧杀抢掠的敌人,杨村人民没有屈服,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用智慧与勇气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争史。

   1938年夏,日本汉奸在杨村见燕翼围高大森严,误以为我国的军事重地,就报告了日军总部。1938年9月15日的清晨,原本该是杨村圩最热闹的时候——挑着新鲜蔬菜的农户正往集市赶,杨村小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向教室,沿街的商铺老板忙着卸下门板准备迎客。可这份寻常的烟火气,却被天空中传来的轰鸣声彻底撕碎。3架日本军机呈品字形,像三只盘旋的秃鹫,在杨村圩上空低低掠过,机翼上的太阳旗刺得人眼睛生疼。起初,村民们还以为是路过的飞机,纷纷驻足抬头张望,直到第一枚炸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落下,人们才意识到死神已然降临。

   炸弹在集市中心炸开,瞬间掀起冲天的尘土与火光,原本热闹的街道瞬间变成人间炼狱。一位卖豆腐的老汉来不及反应,便被气浪掀飞,他那刚磨好的白豆腐撒了一地,混着鲜血变成了触目惊心的红色;杨村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还在跟着老师朗读课文,一枚炸弹径直落在教室屋顶,瓦片与木梁轰然坍塌,惨叫声与哭喊声被爆炸声淹没。有位年轻的女老师紧紧护着两个孩子,用身体挡住掉落的横梁,当村民们后来从废墟中找到她们时,老师的身体已经僵硬,怀里的孩子却还有微弱的呼吸。

   短短十几分钟,杨村圩就被浓烟与烈火吞噬。10间民房在轰炸中化为断壁残垣,有的房屋还在冒着青烟,房梁上挂着烧焦的衣物,墙角处蜷缩着已经失去生命的家禽;被炸塌的商铺里,货物散落一地,破碎的陶罐与断裂的木桌混杂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焦糊与血腥的味道。幸存的村民们疯了似的在废墟中挖掘,呼喊着亲人的名字,可回应他们的只有零星的哭声与房屋坍塌的余响。此次轰炸,共有18名无辜的居民与学生丧生,他们中最小的才6岁,最大的已年过七旬。原本充满生机的杨村圩,一夜之间变得死寂沉沉,只剩下断壁残垣在风中呜咽,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

   1945年春,粤赣边境的雨水似乎总也下不完,连绵的阴雨让山路变得泥泞不堪,也为第三次粤北会战的战场增添了更多艰难。日军为打通粤汉线,正步步紧逼,张瑞贵率领的63军459团下营100余名将士,沿着赣粤边界的山地设防。从始兴到南雄,从翁源到江西三南,他们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牢牢插在赣粤边境,誓要阻断日军北上的铁蹄。当情报传来,小股日军绕开新丰,计划从连平经龙南杨村向南雄增兵时,张瑞贵当即决定亲率下营驻守杨村角嵊顶。冰冷的雨水浸透了战士们的军装,寒风裹挟着雨丝打在脸上,可没有一个人抱怨,他们紧握着手中的枪,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的山路——那里,是敌人可能出现的方向。

   战士们的坚守,蔡屋新屋围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杨村的各个村落,蔡屋新屋围的村民们率先行动起来。他们有的提着家里仅有的蓑衣、斗笠,有的抱着厚重的棉被,还有的扛着柴米油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角嵊顶的阵地赶。几位老人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珍藏的干辣椒,塞到战士们手中:“孩子,嚼着能驱寒,别冻坏了身子。”村里的族长还主动腾出了祠堂,让战士们能在雨天里有个避雨的地方。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说着不同的方言,可在那一刻,他们与村民们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蔡屋老人们后来常对晚辈们说:“那时候哪想什么危险不危险,就觉得他们是来保护我们的,是拼命替我们挡枪子的人,我们不能让他们受委屈。”

   1945年6月13日,战局出现转折,日军在正面战场接连受挫,开始从连平上坪分两路向龙南逃窜。其中一股日军途经角嵊顶、员布、杨村圩、车田,再往夹湖方向撤退。得知消息后,杨村人迅速行动,纷纷前往西排躲避,车田村民们则提前将老弱妇孺转移到北嶂峰的隐蔽山洞中,青壮年们则自发组织起来,埋伏在太平桥附近——这里是日军的必经之路,两山水口狭窄,两侧是陡峭的山坡,是伏击的绝佳地点。

   当日军大摇大摆地进入伏击圈时,村民们压抑已久的怒火瞬间爆发。没有先进的武器,他们就用土铳、梭镖,朝着敌人冲去。土铳的轰鸣声、村民们的呐喊声、日军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水口成了抗击侵略者的战场。年近六旬的赖显发老人,骑着家里的老马,手持一把长刀横立在桥头,声如洪钟地大喝:“车田儿女宁死也不做亡国奴!要想过这座桥,先踏过我的尸体!”日军被老人的气势震慑,竟一时不敢上前。就在双方僵持之际,附近的游击队及时赶来支援,日军腹背受敌,只能丢下四具尸体,狼狈地往夹湖方向逃窜。

   另一股日军则从连平上坪出发,途经十二排、三坑村、东水,再往夹湖方向逃窜。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三坑村民们没有丝毫惊慌。青壮年男子先是将老人、妇女和儿童安全转移到深山之中,随后便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与日军展开了游击战。他们自制了“狐狸炸”——这种简易的爆炸装置,用竹筒装满火药和碎石,点燃引线后扔向敌人,威力虽不及正规炸弹,却能有效震慑敌人。村民们还放出了家里训练有素的猎犬,这些猎犬扑向日军,撕咬着他们的衣物和皮肉;还有村民手持鸟枪,躲在山岩或大树后,趁日军不备便扣动扳机,给敌人造成杀伤。

   这场游击战持续了整整3个小时。战斗中,村民们用“狐狸炸”炸伤了2名日军,有几位村民也因爆炸波及身负重伤,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最终,日军在村民们的顽强抵抗下,损失惨重,只能仓惶逃离三坑村地界。如今,三坑村还流传着“三坑狐狸炸,鬼子胆边吓”的民谣,每当孩子们唱起这首歌,老人们就会给他们讲述当年村民们抗击日军的故事,这段历史,成了三坑村人永远的骄傲。

   6月13日这一天,银山庙的僧人惠恒也见证了日军的狼狈与杨村人的勇敢。当时,惠恒正在太平江沿岸的山上采药,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杂乱的脚步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百多个日本兵正沿着江边往夹湖方向逃去。队伍的末尾,落着两个日本兵,他们嘴里叼着烟,手里押着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时不时还用枪托推搡她们,其中一个年轻的妇女因为走得慢,被戴钢盔的日本兵用枪托狠狠砸在后背上,疼得踉跄着差点摔倒,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

   惠恒和尚握紧了手中的竹篓,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他看了一眼停在自己肩头的老鹰——这只老鹰是他几年前在山中救下的,如今已与他形影不离。此刻,老鹰正盯着那两个落单的日本兵,琥珀色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脖颈微微耸起,像一支蓄势待发的箭。惠恒深吸一口气,低声对老鹰说:“去,教训他们!”话音刚落,老鹰猛地展开翅膀,像一道褐色的闪电,朝着那两个日本兵俯冲而去。

   走在前头的日本兵刚回头,还没看清是什么东西,老鹰的爪子就狠狠抠进了他的眼眶。“啊——”凄厉的惨叫声划破了山林的宁静,那个日本兵捂着眼睛倒在地上,鲜血从他的指缝中不断涌出。另一个日本兵见状,慌忙端起枪想要射击,可老鹰早已转身,双爪并用,一下子撕开了他的眼皮,眼珠滚落在草丛中,沾满了泥土。两个日本兵在地上翻滚着,发出痛苦的哀嚎。队伍前头的日本兵听到惨叫声,纷纷回头张望,一时间乱作一团。

   惠恒和尚趁机从山上冲了下去,拉住三个妇女的手,低声喊道:“快跟我来,我带你们去安全的地方!”他带着三个妇女往山后跑,脚踩在落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老鹰则在他们头顶盘旋,每当有日本兵想要追上来,它就会俯冲下去,用锋利的爪子和喙啄击日本兵的脸,把追兵牢牢拦在了山道上。最终,惠恒和尚成功将三个妇女送到了深山里的隐蔽点,与其他避难的村民汇合。

   杨村人民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专业的军事训练,可在面对侵略者时,他们展现出的勇气与智慧,却让敌人胆寒。从1938年9月15日的轰炸中擦干眼泪,到1945年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杨村人民始终没有屈服。他们用土铳、梭镖、“狐狸炸”,甚至用老鹰作为武器,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家乡与亲人。

   如今,杨村的断壁残垣早已被崭新的房屋取代,太平桥依旧横跨在江面上,三坑村的民谣还在孩子们口中传唱。可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故事,却永远刻在了杨村人的记忆中。杨村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不屈精神,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一抹亮色,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与铭记。因为我们知道,正是无数像杨村人这样的普通百姓,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长城,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上一篇:咸丰初年粤赣边境农民起义:大坝.. ·下一篇:黄塘才士廖用敏:一榜错漏,终弃..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