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村,有一位走村串户的剃头师傅,大家称他叫老朱。他不是本地人,却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老朱的剃头手艺,如同他的身影,穿梭在村巷之间,甚至田间地头,为村民们带去便利与欢笑。
无论春夏秋冬,天晴落雨,老朱总是背着一个袋子,悠然走在乡间小路上。他的袋子放着剃头工具和一面小镜子,一路摇摇晃晃,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的故事。每当经过一个村庄,那熟悉的“剃头哦,冇钱鸡春都好哦”吆喝声,便成了村民们期待的信号。
老朱的剃头手艺并非出自名门,却独具一格。他剪发时,眼神专注,手法娴熟,仿佛在创作一件艺术品。他懂得如何根据村民的脸型、年龄和性格,为他们打造合适的发型。在他的剪刀下,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采。
在农村,剃头师傅不仅是剃头刮脸的师傅,更是倾听者、传播者。老朱走村串户,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知晓各家各户的家长里短,也乐于为村民们排忧解难。在他的剃头摊前,总是聚集着欢声笑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夏日午后,阳光炙烤着大地,老朱在蔡屋古榕树下摆开摊子。村民们陆续前来,有的排队等候,有的闲聊家常。老朱一边剃头,一边与村民们谈论着国家大事、田间琐事。他的话语幽默风趣,总能引得大家捧腹大笑。
老朱的身影逐渐苍老,但他的剃头手艺依旧精湛。他见证了乡村的变迁,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村民成长。如今,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成了老朱的主要顾客。他感慨岁月无情,却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为村民们服务。
老朱走村串户的剃头生涯,犹如一部乡村变迁史。他用自己的双手,为村民们剪去了忧愁,带来了欢乐。在这片土地上,他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
日沉西山,老朱背着袋子,提着为人剃头抵来的鸡蛋,踏上了回家的路。那熟悉的“剃头哦,冇钱鸡春都好哦”吆喝声,在乡间小路上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剃头师傅的传奇故事。而这个故事,将永远镌刻在乡村的记忆里,流传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