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客家文化 更多

客家风情

岁时佳节

方言俗语

风物图解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客家风情 > 内容 

杨村老人,在“宝”与“薄”之间的晚年困局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6-18 13:32:18
   杨村的炊烟,总在清晨和黄昏准时升起,可烟雾缭绕处,多半是佝偻的背影在灶台前忙碌——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去了外地打工,留下老人守着老屋、土地和孙辈,把“家有一老,当得一宝”的担当与“老人长寿,子女福薄”的无奈,活成了村庄最普遍的日常。
   “家有一老,当得一宝”,在杨村是看得见的实在。70岁的阿娣宝,三年前跟着孙子搬进县城的出租屋,成了“陪读奶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熬粥、煮鸡蛋,送孙子到学校门口后,转身去菜市场捡便宜的蔬菜,回家洗衣、拖地,中午再赶去学校接孙子,下午趁孙子上课的间隙,去小区帮人收废品补贴家用。去年冬天,儿媳在电子厂加班时手被机器夹伤,阿娣宝连夜把积攒的两千块钱打过去,还宽慰儿媳:“你安心养伤,小孩我照顾得好好的,学费我也能凑点,别担心。”在杨村,像她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老赖古帮在外打工的儿子照看两亩脐橙园,哪怕腰间盘突出犯了,也拄着锄头在园里除草;阿秀婆每天接送三个孙辈上学,做饭洗衣忙到深夜,却从不在电话里跟子女提一个“累”字。他们是子女的“定心丸”,用衰老的身体扛起家庭的琐碎,让远方的子女能安心拧螺丝、搬砖,这份“宝”的分量,压得他们腰杆越来越弯,却从未放下。
   可转身再看,“老人长寿,子女福薄”的叹息,又在杨村的角落里不停回响。蔡屋78岁的老蔡,去年秋天突发中风,倒在自家廊厦里,是邻居发现后送进医院。住院期间,在广州工地打工的儿子只能请假三天,匆匆赶来又匆匆离去——工地上一天不干活就少一天工钱,家里还欠着给孙子盖房的债。儿子走时,把仅有的五千块钱塞给父亲,红着眼眶说:“老爸,您多担待,我赚了钱就回来陪您。”老蔡躺在病床上,看着儿子的背影,心里知道儿子背着巨大的房贷、儿女的学费,眼泪止不住地流,却连半句挽留的话都不敢说。村里还有80岁的老阿姨,老伴去世多年,两个儿子都在浙江打工,她独自守着老屋,去年冬天感冒拖成肺炎,咳嗽得整晚睡不着,也只是自己去村口小诊所买几片退烧药。邻居劝她给儿子打电话,她摇头:“小孩子们在外不容易,我这老骨头能扛,别让他们来回跑,耽误挣钱。”直到后来咳得吐了血,才被村干部发现,送医并联系上老人的儿子。这样的故事,在杨村不是个例:老人们怕生病、怕住院,更怕自己成了子女的“拖累”,只能在病痛来临时硬扛,把“福薄”的无奈,藏在日渐消瘦的身体里。
   在杨村,留守老人的苦楚与在外子女的艰辛,从来都是绑在一起的。子女们背井离乡,不是不想守着父母,而是为了多挣点钱,供房贷、给父母看病、给孩子交学费,他们在工地扛钢筋、在工厂熬夜班,手指磨出茧、腰杆累得直不起来,也不敢停下;老人们守着家园,不是不想跟子女团聚,而是知道子女在外的难处,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分担”——要么帮着带孙辈、种庄稼,要么独自忍受孤独与病痛,哪怕夜里想子女想得流泪,也只在电话里说“家里一切都好”。
   杨村的老人们,就像围中的古榕树,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一边用枝叶为家庭遮风挡雨,践行着“一老当一宝”的责任;一边又在岁月的侵蚀下,承受着“长寿累子女”的委屈。他们的晚年,没有轰轰烈烈,只有柴米油盐的琐碎和对子女的牵挂;子女的打拼,没有光鲜亮丽,只有汗水和对父母的愧疚。这不是某一户人家的故事,而是杨村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是农村老人与外出子女在生活重压下,共同书写的无奈与坚守。
·上一篇:恶语反噬如影随形,善言积福荫及.. ·下一篇:三峰拱卫,四水归堂:杨村镇山水..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