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文艺天地 更多

散记杂文

诗词联赋

书画摄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天地 > 散记杂文 > 内容 

敬佛敬心,而非敬僧:偶见寺院里的“人间滤镜”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5-9-9 13:56:15
   周末为寻清净,我踏进市郊一座古寺,未料两日住宿,竟撞破了佛门“众生平等”外衣下的等级褶皱。住持是我朋友,因见他要进数道门并要秘书审查“身份”,比见省委常委还难。于是我便直接叫义工引我入住,寺院宾馆在山里树林间,既庄肃又清静,要刷二次卡才能进入院中。她打开空调、并送来专用茶、点燃沉香,言语间满是谦和,可到了饭点,食堂里的景象却让我哑然——住持的餐食由专人从后厨端往依山而建的办公楼,独自享用;僧人则在食堂内侧的专属餐厅用自助餐,菜式丰盛,比外来者丰富数倍;工作人员有另一处厅堂,虽不及僧人精致,却也自在;而我们这些外来客人,只能挤在大堂,面前摆着一碗白饭、一盘寡淡的杂斋菜,活像被规训的囚徒。
   两个监管模样的人站在大堂一前一后,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每一个用餐者。有人无意识说了句家常,立刻被他们瞪着眼睛用手指点不准说话;有人翘了下二郎腿,便招来一声严厉的“规矩呢”;就连碗底沾了几粒米饭,都要被要求重新刮干净。吃完饭,客人得自己洗净碗筷,按墙上的提示码放整齐,全程无人帮忙,唯有义工偶尔路过,会低声提醒“慢些,别摔了”——后来我才知道,寺院里的清扫、接待、整理客房,甚至食堂帮厨、影视宣传部,全部是义工和居士在无偿忙活,那些本该“普渡众生”的僧人,却鲜少出现在这些劳作场景里。
   佛教与和尚,从来都是两回事。佛教是流传千年的宗教,以“慈悲为怀”“众生平等”为核,教人防贪嗔、修善念,是无数人在红尘中寻求心灵安宁的精神寄托;可和尚是穿了僧衣的人,是把“修行”当成职业的个体。就像《金瓶梅》里那六个为武大郎做超度的和尚,本应心怀肃穆,却在见到潘金莲时乱了禅心:念佛号颠倒语序,诵经时混淆姓名,烧香的踢翻花瓶,秉烛的拿错香盒,连长老都慌得错把徒弟的手当鼓槌,沙弥更是用磬槌砸破了老僧的头。所谓“万个金刚降不住”,不过是人的本性在欲望面前露了馅——披上僧衣,不代表就断了贪嗔痴,更不代表能脱离人间的烟火气与功利心。
   如今不少寺院里,义工和居士忙得脚不沾地,从清晨打扫庭院,到深夜整理香客捐赠的物资,分文不取;而僧人拿着十方信众的供奉,住着修缮一新的僧房,却连基本的劳作都少见。他们中有人潜心修行,可也有人把“住持”当“官职”,把“寺院”当“职场”——争香火钱的分配,比谁的僧房更宽敞,甚至在饭桌上都要划分出三六九等,忘了佛教“过午不食”“粗茶淡饭”的本真。就像世人熟知的释永信,周身的烟火气半点不少,商业运作、名誉光环加身,哪里还有“苦行僧”的模样?
   有人说“寺院是净土”,可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红尘的浊气。和尚之间的争斗,不见得比凡人少——为了职位高低勾心斗角,为了信徒的捐赠暗自比较,为了一点虚名争得面红耳赤。真正的修行从不在寺院的高墙里,而在红尘的修罗场中:市井里的小贩守着“童叟无欺”的本分,职场人秉持“不坑不骗”的底线,普通人在柴米油盐里保持善良,这都是修行。佛教没有错,错的是有人借佛教的名头,把“和尚”变成了谋利的职业,用“佛法”的外衣掩盖人性的贪婪。
   我们可以信佛教,信它教我们向善、向暖,信它能在迷茫时给我们心灵的支撑;但千万别盲目信和尚,别因为他们穿了僧衣,就觉得他们自带“高尚”滤镜。去掉滤镜你会发现,和尚也是人,有好有坏,有坚守初心的,也有浑水摸鱼的。敬佛,敬的是那份引导人向善的教义;敬心,敬的是自己在红尘中不迷失的本心。至于那些披着僧衣享受供奉、却忘了修行本质的人,不值得我们弯腰。
·上一篇:孙儿的赠椅:给我的“幸福靠背” ·下一篇:爷孙仨国庆在家升国旗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