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信仰遗闻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典故传说 > 内容 

“冇功夫唔敢上杨村”:一段被误读百年的客家风骨传说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3-18 10:17:11

在赣南边陲的龙南,杨村镇的名字总带着几分特殊的“威慑力”。百余年来,周边州县流传着一句老话:“冇功夫唔敢上杨村!”不明就里者闻之,总将“功夫”曲解为拳脚功夫,暗忖杨村人定是野蛮剽悍、动辄挥刀相向之辈,就连路过杨村地界,都要下意识加快脚步。可若问起这俗语的真正由来,却没几人能说清——这背后,藏着一段关于客家儿女在乱世中守正护民的热血往事,更藏着杨村人被误读百年的善良与硬直。

清末民初的杨村,是赣南通往广东的要道,却也成了匪患与恶势力滋生的温床。那时的杨村,良田多被镇上的豪强地主把持,这些人勾结官府,私购枪支,一边让家丁背着长枪在村口巡逻“护院”,一边肆意强占贫农的田地,甚至借着“抓兵派款”的由头,把无力缴税的汉子绑走充军,逼得穷苦人家卖儿卖女才能苟活。有一年秋收,地主刘老财的家丁为了抢佃户的稻谷,竟用枪托砸伤了三个反抗的老农,鲜血染红了刚收割的稻穗,可官府收了贿赂,连案卷都不肯立。

更让村民苦不堪言的是山匪。每到秋冬时节,十几人一伙的土匪就会骑马闯进村,砸开农户的木门,抢走仅存的粮食和布匹,若是遇到反抗,就用刀背抽打,甚至放火烧屋。有一次,土匪在半夜闯进了杨村西排的老徐家里,抢走了他给孙子治病的救命钱,还把唯一的棉被扔到了院子里。老徐跪在雪地里哭到天亮,全村人看着他冻得发紫的手,村民们心里又痛又恨,连购买护家枪支都凑不齐银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园被祸害。

为了活下去,杨村的汉子们凑钱打了些最简陋的板刀——不是为了欺负人,而是为了在土匪闯进家门时,能护住妻儿老小。这些板刀没有精致的刀鞘,刀把上缠着防滑的布条,平日里挂在灶台边,农忙时用来劈柴,只有听到土匪的马蹄声,才会被汉子们握在手里。有一年冬天,十几名土匪又来劫掠,村里的二十多个汉子举着板刀,在围里的大门口排成了人墙。土匪头目举着枪威胁,可没人后退——最后,土匪看着这群眼神里满是决绝的村民,竟不敢上前,骂骂咧咧地走了。

后来每次土匪要来杨村时,土匪们都会胆战心惊地说“冇功夫唔敢上杨村,宁愿饿死都不去杨村抢了。”

从那以后,村民们便约定:每家都要备一把板刀,男人们农闲时一起练习劈砍、组队巡逻,不是为了寻衅,而是为了“有功夫护家”。

可这“护家的功夫”,传到外乡却变了味。有路过的商人看到杨村人背着板刀巡逻,便添油加醋地说“杨村人动不动就拿刀”;也有被土匪抢过的外乡人,听说杨村人能打跑土匪,便误以为“杨村人和土匪一样凶”。久而久之,“冇功夫唔敢上杨村”的说法便传了开去,“功夫”也从“护家的本事”,被曲解成了“打人的狠劲”。

其实,杨村人从未丢过客家人的本分。那些举着板刀巡逻的汉子,看到迷路的外乡人,会热情地邀回家喝碗热茶;遇到逃荒的难民,会把家里仅有的蕃薯分给他们。有一年,广东上坪遭遇洪水,几十户人家无家可归,便翻山来杨村寻求温饱,杨村人不仅腾出了祠堂让他们暂住,还组织村民帮他们重建房屋——那时,没人提“板刀”,只想着“都是受苦人,该帮一把”。就连当年被村民打跑的土匪,后来有个小土匪受伤流落杨村,村民们虽恨他作恶,却还是找了郎中给他治病,只是病好后,严肃地告诫他“再敢为非作歹,绝不轻饶”。

如今,百年过去,杨村的板刀早已消失了,村口的古榕树依旧枝繁叶茂。再有人说起“冇功夫唔敢上杨村”,杨村人会笑着解释:当年的“功夫”,是护家的勇气,是守正的硬气,更是帮人的义气。那些被误读的“野蛮”,不过是乱世里,一群普通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善良的风骨——这,才是“冇功夫唔敢上杨村”真正的由来。

·上一篇:杨村端午节划龙船的传说 ·下一篇:玄缘善恶录:杨村俩兄弟分家的典..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