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信仰遗闻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典故传说 > 内容 

杨村端午节划龙船的传说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3-15 22:24:11
   每逢端阳佳节,人们多念屈原投江的爱国壮举,而在龙南杨村,一段关于“龙神佑人、守信立俗”的龙船传说,更在乡邻间代代相传,成了当地人过端午最鲜活的记忆。
   故事要追溯到明朝弘治年间,杨村有位名叫赖思章的村民,为人忠厚老实,常与侄子结伴从杨村河放木排顺流而下,远赴九江售卖。那年汛期刚过,侄子的普通木材因规整好卖,很快便脱手回款,可赖思章带来的都是深山里采的老木曲杉,枝干虽坚硬耐腐,模样却不甚周正,在九江江边泊了十余日,始终无人问津。他守着木排日夜焦躁,一日午后忽见两截碗口粗的木头,竟逆着江水慢悠悠向自己漂来,他不耐烦地随手推开,可木头转了个圈又折返,如此反复三四次,活像两条灵动的游龙在水中嬉戏,让他心头忽然泛起一阵异样的敬畏。
   赖思章索性停下动作,对着木头躬身作揖,虔诚许愿:“若真是龙神显灵,还望保佑我的木头能卖个好价钱,我回去后定邀能工巧匠雕你金身,立庙供奉,年年划龙船祭拜!”
   许是诚意动了天,次日天刚蒙蒙亮,就有身着官服的人带着随从前来问木——原来京城要为皇家修行宫,殿内梁柱需用曲木老杉雕刻祥云纹样,四处寻购无果,恰好有人报知九江江边有此等木材。赖思章听闻是为朝廷办事,当即慷慨表示愿将全部木材奉送,分文不取。官人见他毫无贪念、忠厚实诚,便如实禀报朝廷,不久后竟带回一道特殊谕旨:“开仓取帽”。意为让赖思章到当地官仓中任选一顶官帽,拿到几品官帽,便封他几品官职,这可是寻常百姓求之不得的千载机缘。
   可赖思章素来淡泊名利,不愿借此事攀附求官,在官仓中绕了一圈,最后只取了一顶挡风避雨的寻常老人披风帽。朝廷得知后,反倒感念他的质朴纯粹,特下旨封他为“天下老人”,还赐下“见官加三级”的特殊礼遇。他返程时乘舟沿长江、赣江而上,沿途州府官员听闻“天下老人”过境,纷纷亲自到码头迎接,设宴席款待,还送上绸缎、粮食等丰厚馈赠,一时在江南一带传为美谈。
   回到杨村后,赖思章丝毫未忘对龙神的诺言。他立刻拿出返程所得的馈赠,请来邻县最有名的木雕匠人,照着当初水中“戏游”的木头模样,精雕细琢出两条龙神金身——龙身覆着金箔,龙眼嵌着琉璃,鳞片纹路清晰可见,栩栩如生。随后又在燕翼围北面选址,建起一座小巧精致的龙神庙,将龙神金身供奉其中。可惜民国时期,龙神庙遭日本飞机轰炸,庙宇坍塌,龙神金身虽被村民抢救出来,龙船盛会却一度中断,后来经族人商议,改到窝仔大塘举行,那里的龙神庙是后来重建的,至今保存完好。
   只是窝仔大塘面积狭小,只能容下一两艘龙船,每到端午,围观的村民挤得水泄不通,连孩童都要骑在大人肩头才能看清。后来杨村宽、富两房族人牵头,召集全乡青壮,在当地三大名山之一的鲤鱼寨下,劈土挖石、引山泉水入塘,耗时半年多,终于掘出一片十五亩水面的大塘,塘边还砌了石阶供人观赛。从此,这里便成了杨村龙船盛会的固定场地,每逢端阳,塘边人声鼎沸,五颜六色的龙船在鼓声中劈波斩浪,桨叶翻飞溅起水花,岸边喝彩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这热闹的场景,既是对龙神的虔诚供奉,也是对赖思章“守信重诺”品格的世代传承,更成了杨村人凝聚乡情、传递家风的独特印记。
·上一篇:剃头哦,冇钱鸡春都好哦 ·下一篇:“冇功夫唔敢上杨村”:一段被误..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