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文艺天地 更多

散记杂文

诗词联赋

书画摄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天地 > 散记杂文 > 内容 

杨村宴记:感念杨村中学赖治安老校长的热忱与风骨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5-10-10 19:15:57

   车驶入杨村蔡屋时,风里便裹了熟悉的家乡烟火气。这是我半年内第N次回故乡了,太平客家诗词学会秘书长蔡光敏,知道我回来了便上来我家,开口仍是那句念叨了许久的话:“赖治安老校长又问起你,说你若回来,一定要请你到家里坐坐。”话音未落,他已拨通电话,语气里满是雀跃:“赖校长,蔡海峰回来了,我明天就陪他过去。”

   次日正午的阳光正好,蔡光敏便带我去杨村圩赖校长家,他家住杨村香菇市场四层的店房里。进门时,正在煲着的汤一股浓郁的香气先扑了满怀。厨房桌板上摆放着切好的土猪肉、新鲜的河鱼,连翠绿的青菜都还带着晨露的潮气。“知道你们要来,一早去圩上挑的菜,又请了镇上最会做客家菜的师傅来帮忙。”赖校长笑着迎上来,袖口还沾着些许菜末,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暖意,仿佛我们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归家的晚辈。

   待菜端上桌,满桌鲜香瞬间将屋子填满。中间一只白瓷汤碗冒着热气,汤色清亮,喝一口便知是慢火吊出的高汤,鲜得熨帖脾胃;旁边的焖鸡色泽金黄,鸡肉焖得酥而不烂,咬下去满是紧实的肉香;白斩肉切片摆得整齐,配着蒜蓉酱油粘料,肥而不腻,入口尽是猪肉本味;红烧肉则炖得油亮软糯,筷子一夹便颤巍巍的,甜咸交织着满口香;还有一盘炒鱼,鱼肉鲜嫩无刺,裹着简单的姜蒜香,最是下饭。桌边那盘青菜最是亮眼,是从屋背菜土里刚摘回的,叶片上还带着泥土的湿气,清炒后脆嫩爽口,恰好解了肉菜的油腻。
   席间,赖校长提来一壶杨村米酒,提壶倒出便有清甜的酒香溢出——是他家自酿的米酒。酒液呈微黄色,倒入碗中还泛着细密的酒花,抿一口甜而不齁、顺喉不烧,温润的酒香在舌尖散开,竟让人忍不住想再喝一口,恍惚间竟似吞了琼浆玉露,连平日里不常饮酒的我,也不知不觉多饮了许多,赖校长还不断地劝我们多吃菜多喝酒。
   用餐闲聊中,我们说起他当年在新蔡中学、杨村中学当校长的日子,赖校长话里没有半句夸耀,只是说“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讲台”。我从小在外,虽未听过他的课,却早从乡邻口中得知,他任校长时,常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又领着教师们翻新校舍;退休后更闲不住,牵头组织龙船理事会,带着乡亲们练鼓乐,修宗祠、编族谱这样繁琐的事,他都亲力亲为,忙前忙后分文不取。
   酒过三巡,阳光斜斜地照在赖校长鬓角的白发上,竟泛着柔和的光。他忽然说起我早年写的一篇关于杨村的文章,细节记得比我还清楚,末了轻声道:“在外打拼不容易,常回来看看。”一句话说得我鼻尖发酸——原来我们这些走出去的人,始终被故乡的人这样记挂着。
   离席时,赖校长执意送我们下楼到大门口,并一一握手道别。望着他站在大门口挥手的慈祥身影,忽然明白:所谓高风亮节,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如赖治安校长这般,将踏实做事、真诚待人刻进骨子里,在讲 台前育得桃李满天下,在乡野间守得一方温暖。这顿杨村的午饭,吃的是烟火,暖的是人心,记的是一位老校长最动人的风骨。

·上一篇:夜泊沙面岛:一盏沉香伴岛眠 ·下一篇:雨叩禅山悟本心——读王阳明《冒..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