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文艺天地 更多

散记杂文

诗词联赋

书画摄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天地 > 散记杂文 > 内容 

雨叩禅山悟本心——读王阳明《冒雨与维乾登栖禅山》有感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5-10-11 22:56:58

   与松玲女士为《蔡国史话》接洽版式与封面设计事宜后,我们自西湖风景区西门缓步向东门,无意间在一壁之上邂逅了王阳明的《冒雨与维乾登栖禅山》。雨痕未干的石壁衬着苍劲题刻,字句如叩门之音,让我在喧嚣景区中寻得片刻澄明,也让这首诗跳出纸页,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命注解。


   诗开篇“绝顶深林冒雨攀”便带着一股孤勇。寻常人遇雨多避之不及,王阳明却偏要冒雨向深林绝顶而去——这“冒雨”何尝不是他人生的隐喻?彼时他或遭贬谪、或处困局,却始终以“致良知”为炬,在人生风雨中逆势而行。“天于佳景亦多悭”更添一层意趣:上天从不轻易赐予美景,正如人生的通透与顿悟,从不会在坦途上易得。我们为《蔡国史话》打磨设计时,也曾为一个版式的留白、一抹封面的底色反复斟酌,不正是在“悭吝”的时光里,雕琢着文化传承的“佳景”?

   再读“自怜久客频移棹,颇羡高僧独闭关”,心中竟生出共鸣。王阳明一生宦海浮沉,“频移棹”的漂泊里藏着文人的家国忧思;而我们为书籍奔走,虽无宦海波澜,却也在城市的街巷间穿梭,为一份文化事业“移棹”前行。可他笔下的“羡”,并非真的想遁入空门,而是羡慕高僧“闭关”时的专注与澄净——那是一种不为外物所扰、直抵本心的定力。就像我们在西湖边驻足赏诗时,暂时抛开了设计方案的琐碎,只与诗句、雨景、禅意相拥,那一刻,我们也成了“闭关”的修行者,在文字中寻得内心的锚点。

   “江草还连云梦泽,楚云长断九嶷山”两句,将眼前的栖禅山景拉向辽阔天地。江草连天的苍茫,楚云隔断的怅惘,既是写景,更是抒情。王阳明的目光从未只停留在禅山绝顶,他的心怀装着云梦泽的广袤、九嶷山的厚重,那是对家国、对苍生的牵挂。这让我想起《蔡国史话》承载的意义:一部家族史话,看似只记录蔡国过往,实则连着华夏文明的脉络。我们打磨版式与封面,亦是在为这份“连云梦泽”“接九嶷山”的文化记忆,筑起一座精致的容器。

   最是“年来出处浑无定,惭愧沙鸥尽日闲”戳中人心。王阳明一生出处不定,却始终在“心即理”的坚守中寻得方向;而沙鸥的“闲”,看似自在,实则少了一份担当。这让我反思:我们或许也会在生活的“出处无定”中迷茫,但只要像王阳明那样守住本心,像打磨书籍设计那样专注当下,便能在奔波中寻得属于自己的“定”。就像西湖的雨会停,石壁上的诗会长存,那些为热爱与责任付出的时光,终会在岁月里沉淀出力量。

   离开石壁时,雨已渐歇。回望那首诗,它不再只是明代文人的登山感怀,更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关于坚守与专注,关于责任与本心。往后再翻开《蔡国史话》,或许会想起西湖边的这场邂逅,想起王阳明冒雨登山的孤勇,更会记得:真正的“致良知”,从来都在脚下的路、手中的事、心中的坚守里。

·上一篇:杨村宴记:感念杨村中学赖治安老.. ·下一篇:故乡的老井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