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客家文化 更多

客家风情

岁时佳节

方言俗语

风物图解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客家风情 > 内容 

杨村客家围屋的文化密码与文旅价值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7-16 16:55:56

   在赣粤边陲的龙南杨村,60多座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如珍珠散落山间,其中乌石围的圆融方正、燕翼围的巍峨坚固、陂坑青龙围的精巧实用、员布永吉围的温润质朴,共同构成了客家文化的物质图腾。这些被称作“东方城堡”的建筑,既是客家先民南迁史的鲜活见证,更是当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宝贵财富。

   杨村围屋与客家文化的深度融合,首先镌刻在建筑肌理的每一处细节中。作为防御智慧的极致体现,燕翼围14.3米的高度堪称赣南围屋之冠,四层楼体沿中轴线对称排布,136间房屋中有四分之一专作粮仓,58个枪眼构成无死角火力网,三层围门与两口暗井形成完整生存系统。这种“打起仗来是碉堡,放下土炮是居家”的设计,正是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生存韧性的生动诠释。乌石围则以“前方后圆”的独特形制暗藏文化隐喻,前坪日月形池塘与照壁呼应中原风水理念,围内赖氏宗祠的“九幢十八厅”格局,延续着宗族聚族而居的传统礼制。

   风水堪舆与生活智慧的结合,在陂坑青龙围与员布永吉围中更显精妙。青龙围坐东北朝西南,正门正对笔架山,灰浆中掺入的桐油与糯米浆让墙体百年不朽,围内水井既供饮用又备防火,25个枪炮眼守护着赖氏家族的安宁。永吉围依偎在九连山余脉间,笔架山的灵秀与溪涧的温润在此汇聚,围屋墙角堆积的员布草席,将客家妇女的巧思与农耕文明的厚重编织在一起,三姓共居的村落格局更彰显客家文化的包容特质。这些围屋中,祠堂的香火、天井的月光、廊道的脚步声,共同构成了“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色。

   如今,杨村围屋正从历史遗存转变为文旅融合的核心载体。以燕翼围及龙船会为中心打造的太平古镇景区,通过“修旧如旧”的工艺修复围屋,创新实施“围长制”守护文化遗产,创建国家级景区。央视多次聚焦的报道中,围墙上的“传声洞”与糯米墙体的生存智慧,让更多人读懂了古建背后的匠心。在“三分法”经营模式下,燕翼围内的客家宴餐厅年接待游客超数万人次,永吉围的草席、青龙围周边的米酒与圆桶通过智慧旅游小程序销往全国,直接带动数人就业。

   围屋的文旅价值更在于文化体验的深度延伸。乌石围的元宵舞龙与添丁宴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宗族温情,太平堡龙船会的鼓声中,围屋居民与游客共同续写民俗传承。《少共国际师》等影视剧组的入驻,让燕翼围成为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双重展示窗口,王阳明心学遗址与围屋研学线路的结合,更赋予古建时代新义。这种“见建筑、见生活、见文化”的开发模式,让围屋从静态展品变为活态遗产。

   从明末万历年间乌石围奠基至今,杨村围屋已走过四百余年。这些矗立在九连山余脉的建筑,既承载着“燕翼贻谋”的家族期盼,更见证着客家文化的生生不息。当青石板路上的游客与围屋老人的笑容相映,当非遗技艺与现代旅游相融,杨村围屋正以全新姿态告诉世人:传统与现代从未割裂,文化根脉终将在保护与利用中绵延不绝。

·上一篇:杨村客家人的信仰图景:在多元交.. ·下一篇:杨村员布村“矮”字称谓的玄机与..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