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客家文化 更多

客家风情

岁时佳节

方言俗语

风物图解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客家风情 > 内容 

杨村客家人的信仰图景:在多元交融中锚定祖脉根基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7-16 16:29:31

   杨村盘踞于赣南群山褶皱间,这里的客家人世代以山为邻、以耕为业,在与自然的博弈和岁月的沉淀中,孕育出一套多元共生又根系分明的信仰体系。他们既奉儒家伦理为行为圭臬,以道教仪式安妥现世,借佛教慈悲慰藉心灵,也敬奉山川神祇与民间仙灵,却始终将“祖先信仰”置于核心,以家祭为纽带,串联起天地人伦的精神秩序。

   儒家思想虽非具象化的“信仰”,却早已化作杨村客家人的生活基因,渗透在信仰的每一处细节里。村口的祠堂必悬“耕读传家”匾额,族老讲解族谱时,总会将“孝悌忠信”与祖先事迹并提——这是儒家伦理与祖先信仰的深度绑定。逢年过节,家祭前族人需先“正衣冠、明长幼”,孩童要诵读《朱子家训》选段,再随长辈向祖牌行三叩九拜礼;婚丧嫁娶时,“尊祖敬宗”是不变的核心准则,新娘入门需先拜祖,逝者出殡前要由长子或长孙捧祖像引路,连宴席座次都需按辈分排列,以儒家的纲常秩序夯实祖先信仰的仪式感。这种“以儒化俗”的传统,让抽象的伦理观念通过祖先祭祀变得可感可知,成为维系家族凝聚力的精神内核。

   道教则以其鲜活的仪式与实用的诉求,融入杨村客家人的日常信仰。村里的“道士”(道教法师)是连接凡人与天地的关键角色,春耕前要主持“祈丰仪式”,手持桃木剑、口诵科仪经咒,在田埂上洒五谷、贴符纸,祈求土地神、伯公或社官庇佑收成;家中有人久病不愈,请道士上门“作法”,以“驱邪安宅”的仪式安抚人心;就连祖先祭祀,也需道教仪式加持——每年“清明祭”,道士要先祭拜“神道”,再为祖先“超度”,确保亡灵安宁、子孙顺遂。杨村人还信奉道教体系中的“三清”“八仙”,村西的“八仙庙”虽小巧,却香火不断,村民遇疑难事便来焚香许愿,求吕洞宾赐智慧、求铁拐李保康健,道教的“现世关怀”与客家人务实的生活态度完美契合,成为他们应对未知风险的精神依托。

   佛教的影响则更多体现在“慈悲”与“轮回”的观念渗透上。杨村的契真寺、银山庙、银山庙”始建数百年前,虽历经修缮,仍是村民寄托心灵的重要场所。每月初一、十五,老人们会带着香纸烛前来礼佛,不为求富贵,多是为祖先“祈福”,愿亡灵能在佛教的“极乐世界”脱离轮回之苦;家中添丁,家长会到寺庙里请高僧为孩子取“法名”,希望借佛的庇佑护佑孩子平安长大;就连处理祖先遗骸的“二次葬”习俗,也融入了佛教理念——迁坟时需请僧人诵经,认为这样能让祖先的“魂魄”得到净化。佛教不似道教那般深入日常仪式,却以其对“生命归宿”的阐释,为杨村人的祖先信仰增添了一层超越现世的精神厚度。

   民间神祇与自然崇拜则是杨村客家人信仰体系中最具乡土气息的部分。他们敬畏山川草木中的“灵性”,村后的古树被尊为“社官”,树干系满红绸,村民逢年过节会带糖果前来祭拜,求树神护佑全村风调雨顺;村口的古井旁立着“井神位”,每日清晨第一个挑水的人要先焚香,感谢井神赐予甘冽水源;此外,“财神”“灶神”“门神”更是家家户户必供的神祇,腊月二十三“送灶神”时,主妇会用糯米团子粘住灶王爷的嘴,盼其“上天言好事”,正月初五“接财神”时,全家要早起放鞭炮,祈求来年财源广进。这些民间信仰虽零散,却精准地呼应了客家人对生活的朴素期许,与祖先信仰共同构成了“敬天、事地、尊祖”的完整信仰闭环。

   而在这所有信仰之中,“祖先信仰”始终是杨村客家人的精神核心,家祭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几乎每家廊厦都设有“中堂”,正中悬挂历代祖先画像或书写“天地君亲师”牌位,逢年节或初一、十五,下方供年摆放水果、点心、茶酒,每日清晨需由家中长辈焚香祭拜,俗称“敬神”。重大节日的家祭更是庄重:春节时,全家需按辈分排列,向祖牌行三跪九叩礼,再由长辈讲述祖先迁徙的故事,叮嘱子孙“不忘根本”;中秋祭月时,要将月饼分成若干份,先敬祖先,再分给家人,寓意“祖先与子孙共享团圆”;清明、七月半、冬至“祭祖宴”则更为隆重,桌上必摆“八大碗”,每道菜都有寓意——红烧肉象征“日子红火”,肉丸代表“团团圆圆”,这些菜肴需先端给祖牌“享用”,再由家人品尝。

   杨村客家人的信仰,从来不是各宗教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以祖先信仰为轴心的“精神整合”:儒家为其立“礼”,道教为其行“仪”,佛教为其赋“情”,民间神祇为其应“需”。他们在祠堂与寺庙间穿梭,在焚香祭祖与祈福许愿中,既守住了家族的根脉,也找到了与天地、与自我相处的方式。这份多元而坚定的信仰,如同杨村山间的古樟,深深扎根于客家文化的土壤,庇佑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在变迁的岁月里,始终不忘来时路。

·上一篇:杨村客家方言俗语的地域印记与传.. ·下一篇:杨村客家围屋的文化密码与文旅价..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