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客家风情 > 内容   |  
  
 
 |  
  
 
 
 
 
 
| 杨村“年三夜四”:时光里的客家年味印记 | 
 
 
 | 
 
|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7-19 11:15:22 |         
         
        
 |         
         
        
  
   在杨村的客家村落里,每逢冬末岁尾,总会听见这样的念叨:“年三夜四了,家里儿女咋还没归?”“快别贪玩了,年三夜四的年货还没备齐呢!”这流传百年的“年三夜四”,是杨村人对过年除夕前这段忙碌时光的专属称谓,背后藏着一段与客家迁徙史、宗族情结交织的古老典故。 
   相传明末清初,杨村客家人随客家先民南迁,历经千辛万苦才在这片群山环绕的盆地定居。初来乍到之时,村落根基未稳,又常遭山匪侵扰。有一年寒冬,临近除夕,外出做工、经商的族人迟迟未归,留守的老人小孩望着空荡荡的祠堂心急如焚,拜神求保佑的,问仙了解情况的都有。当时杨村有一位排八字、写命的长者掐指一算,告知众人:“年关前夕,天地气场变换,前三天属‘阳时’,是游子归家的最佳时机;后四夜为‘阴时’,需闭门筹备年事,汇聚阳气抵御邪祟。” 
   长者话音刚落,便带着族人在村口的河坝边的竹头下燃起篝火,挂上红灯笼指引方向。神奇的是,原本滞留在外的族人竟在三日内陆续归来,而剩下的四夜,大家齐心协力清扫祖屋、磨豆腐、做油粿、做茶点、杀年猪、贴春联,将年事准备得妥妥当当。那年的年夜饭,大家欢聚一堂,席间有人感慨:“多亏了长者的提醒,这年三夜四的时光,可真是半点耽误不得!”从此,“年三夜四”的说法便在杨村流传开来,成为刻在客家人记忆里的时间印记。 
   在杨村人的认知中,“年三夜四”并非精确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饱含期盼与紧迫感的文化符号。“年三”特指除夕前三天,此时阳气渐盛,是游子归家的“黄金时段”,无论是翻山越岭的脚夫,还是远走他乡的商贩,都要赶在这三天内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否则便会被认为“误了年时”;“夜四”则指除夕前的四个夜晚,这期间家家户户要完成扫尘、祭祖、备年货等重要事宜,扫尘寓意“除旧布新”,祭祖需用三牲酒礼供奉先祖,年货则要备足米、油、茶点、肉、果,丝毫不敢马虎。 
   如今,交通愈发便利,杨村游子归家不再艰难,年货筹备也可随时购买,但“年三夜四”的说法依然鲜活。当村里的老人对着电话念叨“年三夜四了还不回来呀”,当邻里间打趣“怎么你家年三夜四了还没准备好年货呀”,这简单的四个字里,藏着的是客家人对团圆的执着、对传统的坚守,更是杨村客家文化中最温暖、最动人的年味印记。       
	 |         
         
        
 |         
         
        
|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