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信仰遗闻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信仰遗闻 > 内容 

杨村水口银山庙:山水融契文脉永续的千年守护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5-10-11 11:53:14

   龙南杨村,赣粤边际的客家古镇,九连山余脉蜿蜒如黛,太平江碧水潺潺北流。2025年,一则喜讯传遍天下:历经七百年风雨的银山庙与水口庙,在太平桥风景区完成合并重修,“水口银山庙”自此屹立于山水之间,既延续了双庙济世护民的初心,更以精妙风水格局与深厚文化底蕴,续写着客家大地的文明篇章。

   追溯渊源,南宋末年的烽火中,罗浮山高僧惠观、惠宝云游至此,被杨村“山环水绕、朝案分明”的风水盛景打动。惠观择九连山为玄武靠山、武当山笔架峰为朝山,建银山庙以启文运,使杨村明清两代举人进士辈出,“耕读传家”之风绵延至今;惠宝则于四水汇聚的北嶂水口建庙镇煞,以“罗星锁水口”之势聚气纳财,让杨村成为赣粤边际商贸重镇。双庙一主文运、一主财源,却因分处两地,历经洪水侵袭与时代变迁,合并重修成为杨村人世代相传的祈愿。

   2025年的合并之举,堪称风水布局的神来之笔。新庙选址太平桥风景区核心地带,背靠北嶂山余脉,依偎太平江面朝杨村,恰好承接九连山来龙之气,与武当山笔架峰遥遥相对,完美延续了银山庙“笔架朝案”的文运根基。黄坑河、陂坑河、东水河、蕉陂河在此汇聚成太平江,形成“四水归堂、玉带缠腰”的格局,既保留了水口庙“罗星锁水口”的聚财要义,更添“众水朝宗”的磅礴气势。风水学中“山主人丁水主财”的精髓在此尽显,山之厚重与水之灵动交融,使庙宇成为藏风聚气、福泽一方的风水宝地。景区中太平江畔枫林叠翠,春绿秋红,不仅固堤护土,更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致,为风水格局增添了生机与灵韵,暗合“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

   合并后的水口银山庙,与周边景观形成了相得益彰的文化矩阵,更让太平桥风景区焕发新生。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平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是王阳明平定三浰之乱后为祈愿太平而建,以红糖糯米砌筑的“品”字形廊桥,见证了客家先民的建筑智慧与对和平的向往。如今,庙宇与古桥融为一体,一为精神信仰之所,一为交通祈福之要,共同构成“桥庙相依、太平永续”的文化意象。附近的王阳明遗迹,记录着大儒“知行合一”的治世实践,与银山庙明代所获“护国灵祠”题匾一脉相承,让心学智慧与佛法慈悲在此交融共鸣。江畔枫林与古桥、古庙、阳明迹相映成趣,春有潺潺流水、夏有浓荫蔽日、秋有枫叶如火、冬有松涛阵阵,形成四季皆景的生态画卷,使风景区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

   这份独特的景观组合,深度彰显了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客家人南迁途中,始终坚守“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理念,银山庙启智劝学的传统,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而水口庙护佑商贸、共济乡邻的情怀,恰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勤俭持家”的真实写照。合并后的庙宇保留了客家府第式建筑风格,马头墙巍峨挺拔,廊柱雕梁古朴典雅,与太平桥的客家廊桥特色一脉相承,成为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如今太平桥景区,游客们在此祈福祭祀、民俗展演,香火与笑语交织,让客家文化在山水之间代代相传。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心学智慧的当代回响。王阳明在赣南推行“致良知”“知行合一”,不仅平定匪患、安定民心,更以文化教化滋养一方水土。水口银山庙的合并重光,正是对“知行合一”的生动践行——既顺应了百姓祈愿的民心所向,又以风水布局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庙宇门联“护国佑民”“除灾荡寇”的字样,既是对王阳明治赣功绩的缅怀,更是对心学“经世致用”精神的传承。如今,漫步风景区,在古桥感悟太平不易,在庙宇体会慈悲济世,在遗迹追寻心学真谛,在太平江畔枫林体味自然之道,游客无不被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所震撼。

   2025年国庆节的晨光中,水口银山庙的琉璃瓦熠熠生辉,“灵显三山护国佑民凭道法;霜飞六月除灾荡寇仗神功”门联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座承载着七百年记忆的庙宇,历经合并重修,不仅成为风水佳境与景观核心,更成为客家文化与心学智慧的传承载体。它如一位沉默的智者,屹立于太平江畔,见证着山水相依的自然之美,守护着杨村客家儿女的家国情怀,更昭示着“此心光明,万物共生”的永恒真理。在这里,山水、古建、文化、智慧交融共生,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喧嚣中寻得宁静,在历史中汲取力量,让这份跨越千年的守护,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上一篇:李章杰挥毫“银山庙”:以笔墨续.. ·下一篇:没有了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