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客家文化 更多

客家风情

岁时佳节

方言俗语

风物图解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客家风情 > 内容 

杨村故世亲人阴诞:跨越阴阳的孝心传承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7-22 11:12:23
   杨村自古就流传给已故亲人“过阴诞”这一习俗,如同山间的清泉,在杨村人的生活里流淌了数百年,成了刻在族群血脉里的文化印记。在杨村,故世亲人的生日从不会因阴阳相隔而被遗忘,反而成了维系亲情、传承孝心的重要节点,家家户户都循着老规矩,用最质朴的方式,诉说着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
   每逢已故亲人阴诞之日,杨村的田埂上便少了劳作的身影,尽管农活再忙,这家主人也会提早收工回家,脚步匆匆却透着肃穆。无论已故亲人的坟墓在松林、或在坡上的果园、或缇河畔的平地,凡是安葬着先人的地方,他们带着锄头、镰刀,小心翼翼地清理坟头的杂草、修整塌陷的土坡,动作轻柔得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亲人。坟前的空地被铲得干干净净,落叶与碎石尽数清除,只留下平整的黄土,等着承载接下来的仪式。
   准备祭品是阴诞习俗的核心。人们都会提前备好一只健壮的大红冠公鸡,这是阴诞祭拜不可或缺的供品。到了坟前,村民们会铺开事先准备好的贡纸,将公鸡按在纸旁,手起刀落间,鲜红的鸡血顺着土纸缓缓蔓延,晕开一朵朵鲜活的“花”,这便是杨村人所说的“打花血纸”。在杨村人的观念里,鸡血象征着生机与思念,染红的贡纸是跨越阴阳的信物,能将后人的牵挂传递给故去的亲人。
   完成“打花血纸”后,村民们将公鸡带回家中,并带几张花血纸回家压在灶头边,用沸水将鸡烫洗干净,去除绒毛与杂质,再整只放入锅中,仅加清水煮沸。无需繁复的调料,只需将鸡表皮煮熟一点便捞出,在鸡上撒上几粒粗盐,便能锁住最本真的鲜香。与此同时,家中早已备好半碗白米饭、一壶自家酿造的米酒,再配上几支香烛、一叠纸钱,满满当当装进竹篮,再次赶往坟前。
   坟前的祭拜简单却庄重。香烛点燃,袅袅青烟在林间缭绕,米酒的醇香、鸡肉的鲜香与纸钱燃烧的草木气息交织在一起,弥漫在山野间。村民们将祭品一一摆开,鸡居中,米饭及其它贡品旁置,米酒斟在粗瓷碗里,双手合十,对着坟茔轻声祷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诉说着家里的近况:“先人在上,今日是您的生辰,晚辈们来看您了,家里一切安好,子孙后代都念着您的好”,话语朴实,却满含深情。祷告完毕,后人便鞠躬,静默片刻,任由思念在风中蔓延。
   祭拜归来,便是全家团聚的时刻。这时的餐桌上,摆着那只祭拜过先人的白切鸡,还有春皮、丸子、豆腐等几样家常菜肴。全家人围坐一桌,不谈琐碎,只讲先人的故事。长辈们缓缓诉说着故去亲人的生平:有的勤劳持家,靠着一双巧手撑起整个家庭;有的乐善好施,邻里有难必定倾囊相助;有的坚守气节,在艰难岁月里守护着家人与家园……晚辈们静静聆听,眼神里满是崇敬,那些未曾亲身经历的过往,通过长辈的话语,变得鲜活而真切。
   长辈们总会在饭桌上叮嘱:“这亲人阴诞的日子不能忘,先人的事迹更不能忘。往后你们成家立业,也要带着孩子们给先人过阴诞,把这些故事一代代传下去。”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将“不忘本、尽孝心”的道理悄悄记在心里。
   在杨村,没有哪家会怠慢阴诞习俗,无论家境贫富,仪式始终如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对先人的思念与孝心从未改变。打花血纸与点香烛的传统、简单纯粹的祭品、围坐团聚的温情、代代相传的故事,构成了杨村故世亲人阴诞最动人的模样。它不是繁琐的礼节,而是杨村人孝心的具象化,是家风的传承载体,更是维系族群情感的精神纽带。
   数百年间,杨村人靠着这份习俗,将对先人的怀念刻进岁月,将孝敬的品质融入血脉。一代又一代的杨村人,在亲人阴诞的香火中懂得感恩,在长辈的讲述中明辨是非,这份跨越生死的牵挂与孝心,如同村口的古桥,历经风雨却愈发坚固,滋养着杨村人淳朴善良的品格,让孝亲敬老的美德在杨村山水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上一篇:客家宗祠:杨村人血脉根魂与家训.. ·下一篇:杨村操猪牯的传奇:乡间烟火里的..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