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饮食文化 > 内容 |
|
| 杨村扣肉:藏在宴席尾章里的客家风味传奇 |
|
|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00-8-5 21:46:20 |
|
在龙南杨村的客家宴席上,有一道菜从不会缺席,更从不会提前登场——它便是压轴登场的杨村扣肉。对杨村人而言,这碗扣肉绝非普通的菜肴,而是宴席的“定盘星”,是主人家待客诚意的直观标尺。客人们赴宴时,嘴上虽不说,却都暗自等着最后这道硬菜:若扣肉色泽金黄、酥烂入味,便会笑着称赞“主人家实在,这桌席够分量”;若扣肉口感柴硬、香气不足,便会默认主人招待欠了些心意。久而久之,杨村扣肉成了客家喜庆婚宴、寿宴、乔迁宴上的“隐形裁判”,承载着客家人以食为礼的处世之道。
杨村扣肉的珍贵,首先藏在近乎苛刻的做法里。杨村师傅做扣肉,从选料到蒸制,每一步都透着“慢工出细活”的讲究。选材必须是新鲜的土猪五花肉,肥瘦比例要恰到好处——三层肥两层瘦的“五花三层”是最佳,少一分肥则寡淡,多一分肥则油腻,一斤左右的分量刚好够一桌人分食,既不浪费也不局促。
处理五花肉时,第一步“煮肉”便有门道:冷水下锅,加少许姜片去腥,待水沸后转小火慢煮,筷子能轻松扎透肉皮便立即捞出,绝不能煮过头,否则肉质会散。待肉块冷却,师傅会用纱布蘸着老抽,均匀地抹在肉皮上,这一步是扣肉“金黄外衣”的关键,老抽多了发苦,少了则色泽黯淡。接下来的“炸肉”更是考验火候,大铁锅烧至冒烟,倒入自家榨的菜籽油,待油面泛起细密的油花,便将抹好酱油的五花肉皮朝下放入锅中。“滋啦”一声响后,油泡裹着肉香瞬间弥漫开来,师傅需手持长筷不停翻动,直到肉皮炸得鼓起蜂窝状的泡泡,颜色变成深琥珀色,才迅速捞出浸入冷水——热胀冷缩间,肉皮会变得更加松软,后续蒸制时也更容易入味。
切肉是另一个“技术活”,肉块需彻底冷却,师傅左手按紧肉,右手持菜刀,刀起刀落间,将肉切成一公分厚的薄片,每一片都要肥瘦相连、厚薄均匀,断不可有丝毫歪斜。此时,泡发好的杨村菜干该登场了——这菜干是用当地盛产的芥菜,经日晒、盐腌、蒸制后制成,自带咸香与回甘,是扣肉的“黄金搭档”。师傅会将菜干铺在青花碗底,再把切好的肉片一片片码在菜干上,肉皮朝下,整齐得像列队的士兵;随后撒上几粒八角增香,再按比例放上盐、冰糖、味精,淋上两勺杨村米酒去腻,最后摆上几瓣拍扁的葱头,一碗待蒸的扣肉才算准备妥当。
蒸扣肉,杨村人只认杉木饭甑。杉木的清香能透过甑壁,悄悄渗入扣肉中,让肉香多了一层自然的甘甜。将碗放入饭甑,柴火慢烧,蒸汽氤氲,至少要蒸上一个时辰。期间无需开盖,只需听着甑盖缝隙里传出的“滋滋”声,闻着越来越浓的肉香,便知扣肉正在慢慢蜕变——五花肉的油脂渐渐析出,渗入菜干中,菜干的咸香又反过来浸润肉片,八角与葱头的香气则在蒸汽中与肉香交融,最终酿成一股让人垂涎的复合香气。
终于到了上桌的时刻,师傅将碗从饭甑中取出,快速倒扣在白瓷盘里,掀开碗,金黄的肉片瞬间“绽放”,肉皮蓬松,肥肉半透明,瘦肉透着酱红,底下的菜干吸满了油脂,油亮亮的惹人眼。此时必须趁烫吃,筷子夹起一片,肉片颤巍巍的却不散,送入口中,牙齿轻轻一咬,热烫的猪油便会从牙缝里“唧”地一声溢出来,肥而不腻,酥烂入味,肉香中带着菜干的咸香与杉木的清香,酱汁顺着嘴角流下,让人忍不住咂舌。若是配着杨村米酒,一口扣肉一口酒,更是过瘾,连平日里怕胖的姑娘,也忍不住多夹两片。
如今,杨村扣肉早已走出杨村,成了龙南客家菜的一张名片,但在杨村人的宴席上,它依旧是那个压轴的“主角”。它不仅是一道菜,更是客家人待客的诚意、对生活的热爱,是藏在烟火气里的文化密码——每一口扣肉的酥香,都在诉说着杨村人对美食的坚守,对人情的珍视。
|
|
|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