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杨村圩西隅8里地处,一脉风水宝地枕山襟水,东望钳颈山如青龙昂首,南依九连山帽山余脉似白虎卧伏,西纳暖阳普照成朱雀展翅的阳光村,北邻蕉陂新屋若玄武拱卫——这便是承载徐氏近二十代烟火的甜井村。蕉陂河如银带穿村而过,横九公路似玉轴纵贯其间,脐橙漫山、桃林遍野,往昔砖瓦窑烟袅袅,今朝稻菽薯芋飘香,杨村流传一句“蕉陂钳颈老鸦山,蕃薯芋崽来结餐”的俗语,更添几分乡土古韵。而这方水土的灵秀,皆绕不开一口甜井,一段从“钳颈”到“甜井”的地名变迁,藏着天人感应的风水玄机与代代相传的民间典故。
论及甜井的风水格局,实乃天然造化的“藏风聚气”之地。古时风水讲究“四象拱卫”,甜井村东向的钳颈山,并非寻常丘壑,其山形走势如天工雕琢的火钳,山顶坳口处两山岭对峙,公路穿坳而过时,两侧山岭若钳口相夹,从坳口西望,整个村落恰被“钳”于两山环抱的谷地间——此等格局,初看似“钳颈锁气”,实则暗藏“聚气归元”之妙。西侧紧挨阳光村,可消东向山风之烈;南接九连山余脉,能挡南下湿寒之气;蕉陂河自南向北蜿蜒,既为村落注入灵动“水脉”,又暗合“曲水绕宅”的旺财之相。而那口甜井,恰在村落“穴位”之上,如大地之眼,吸纳四方灵气,涌出甘冽清泉,成了整个风水局的“气口”,也为后来的地名变迁埋下伏笔。
关于“钳颈”更名“甜井”,除了龙南民政部门地名普查的官方记载,村中徐氏族人还流传着一段充满风水智慧的典故。相传清乾隆年间,徐氏先祖自蕉陂迁来此地开基时,初以山形命名“钳颈村”。可定居数年,村中却屡屡遭遇怪事:要么稻田歉收,要么家畜染疾,族中老人疑是“钳颈”之名犯了风水忌讳——“钳”字有束缚之意,恐锁了村落的“生气”。
一日,族中一位懂风水的老秀才,循着村落“气脉”勘察,行至村中央时,见一群孩童围在一口老井边,争相饮用井水。老秀才俯身尝之,只觉泉水清冽甘甜,入口生津,心中豁然开朗:此井恰在村落“太极晕”之位,井水甘美,说明地下“气脉”旺盛,正是化解“钳颈”之厄的“灵泉”。他当即建议族人:“‘钳颈’之名不雅且阻气,此井甘甜如醴,能养人养地,不如以‘甜井’为名,借泉之灵气破‘钳’之束缚,定能保村落兴旺。”
族人依言而行,不仅将村名改为“甜井”,还特意修缮井口,以青石围砌,祈求泉水永续。说来也奇,更名之后,甜井村风调雨顺,稻田丰收,砖瓦窑生意兴隆,徐氏家族人丁兴旺,渐渐成了杨村镇的富庶之地。而那口甜井,也成了村民心中的“神泉”,至今仍是村民取水浣洗的好去处,井水依旧甘甜如初,仿佛在诉说着这段与风水、与传承相关的往事。
如今路过甜井村,蕉陂河的流水声与公路上的车鸣声交织,脐橙林的绿意与青砖黛瓦的古宅相映。站在甜井旁,捧一掬甘泉水,既能品出岁月的清甜,也能读懂这方土地的风水智慧——所谓“风水”,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期许,是将地名与山水、人文融为一体的生存智慧。而“甜井”这个名字,也早已超越了一个符号,成为徐氏族人的根,成为杨村大地上一段鲜活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