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客家风情 > 内容 |
|
| 线底藏情——杨村客家鞋垫里的爱意长歌 |
|
|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5-20 23:28:02 |
|
杨村的秋光里,总飘着棉线的软香。农闲时的古榕树下,大门径青石板凳被晒得暖融融的,客家女子们围坐成圈,指尖的银针在叠得厚实的棉布上起落,银线像被风吹落的月光,绕着针尾缠缠绕绕。不过半盏茶的工夫,鞋垫上便冒出半只振翅的相思鸟、一瓣含露的并蒂莲——那是她们没说出口的心事,是只讲给心上人听的、最软的情话。
学打鞋垫,是客家姑娘情窦初开时的“必修课”。母亲会把浆洗得挺括的老棉布层层叠起,用白棉线密密纳住边缘,再把顶针按在女儿的指节上:“针脚要匀,线要藏进布里,就像心意不能露得太急。”这句话像颗糖,在姑娘心里慢慢化开。十七八岁的阿妹,总爱躲在闺房的雕花窗下绣鞋垫,窗棂漏进的阳光落在布面上,把她的影子和鞋垫上的图案叠在一起。想邻村阿哥时,就绣一对相思鸟,鸟翅的绒毛要细到用三根线拧成一股,仿佛轻轻一吹就能飞起来;盼他来见自己时,就绣并蒂莲,花瓣边缘要留着浅浅的牙口,像极了自己被问起心事时,抿紧的唇角。
她们从不敢直白说爱,只敢趁阿哥赶集路过时,把绣好的鞋垫悄悄塞进他的布包里。若是下次在田埂上遇见,见他鞋里露着鞋垫的边角,阿妹的脸会瞬间红透,像鞋垫上特意绣的胭脂花,连说话都变得结结巴巴。
成了家的客家女人,绣鞋垫的针脚里又多了牵挂。杨村的男人总要外出谋生,或是去广东的工地,或是去赣州的工厂,一去就是大半年。女人便会提前一两个月开始赶制鞋垫,麻线要先用艾草煮过,据说能祛湿气、防脚痛;布面要选最结实的粗棉布,经得住山路磨。隔壁的邻居阿嫂,总爱在鞋垫的脚坳处绣两个小小的“杨村”两字,左边一个“杨村”,右边一个“太平桥”图案。有人问她为啥,她笑着说:“男人走再远,踩着家乡的字,就知道家里有人等他,不会走岔路,保他在外太平。”
去年冬天,邻居阿嫂的老公在工地摔了脚,回家养伤时,拆了纱布第一件事,就是翻出那双带“杨村”字和“太平桥”图的鞋垫。他把鞋垫贴在脸上蹭了蹭,憨笑着说:“踩着你绣的鞋垫,走再多路都不觉得累,现在脚疼,摸着它都轻了三分。”邻居阿嫂嘴上嗔怪他“傻样”,手里的银针却动得更快了,连夜又纳了两双,说等他开春返工,要让他多带几双。
就连远在他乡的老人,也把牵挂绣进了鞋垫里。七十岁的阿婆,跟着儿子在浙江定居,可心里总惦记着在杨村老家的女婿。她眼睛有些花了,就把老花镜擦得锃亮,坐在阳台的藤椅上,一点一点描图案。线要用最红的棉线,说是能“助运”;图案要绣“平安”二字,旁边绕着一圈小小的祥云,盼着女婿工作万事顺意,平安喜乐。女儿视频时劝她:“妈,您别累着,鞋垫买着也方便。”阿婆却摇头:“买的哪有手绣的暖?我多绣几双,你男人踩着舒服,你们小两口日子也能更和和美美,感情天长地久。”等鞋垫绣好,她特意让儿子寄顺丰,怕走普通快递磨坏了边角。女婿收到时,鞋垫还带着阳光的味道,他把鞋垫垫进鞋里,走在大街上,脚步都觉得稳了几分,转头跟妻子说:“老妈这手艺,比年轻时还利索。”
杨村姑娘到了婚嫁时,鞋垫更是客家女人最郑重的“誓言”。待嫁的闺女,往往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嫁妆鞋垫,最多的能绣上百双,婆家的长辈、兄弟姊妹,每人都有一双专属的。给公公的要绣“福寿延年”,字体方方正正,针脚要比平时密三倍,显的是敬重;给婆婆的绣“荣华富贵”,周围绕着缠枝纹,每一朵小花都要绣出层次感,藏的是讨好;给小叔小姑的,就绣“学业有成”“前程似锦”,图案要活泼些,比如衔着铜钱的喜鹊、开得鲜艳的玫瑰,寄的是心意。
迎亲那天,嫁妆里的鞋垫会整整齐齐摆放在红漆的扛盒里,由伴娘守着,走进男方的祠堂时,亲朋好友以及围里的人都要围过来看,啧啧称赞“这姑娘心细”“情意重”,婆家的人脸上满是光彩,新郎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针脚,眼睛里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他知道,这一双双鞋垫里,是新娘要和他过一辈子的真心。
如今的杨村,鞋垫上的图案也添了新模样。有的绣着“吉祥如意”,旁边衬着翩飞的白鹭;有的绣着“幸福安康”,底下托着饱满的稻穗,有的绣着“太平桥”与“燕翼围”。女人们学会了用手机拍照,把打好的鞋垫传到网上,不少在外打拼的客家人看到了,都会下单买几双,说垫着这样的鞋垫,就像踩着重回故乡的路。
有个在深圳上班的小伙子,收到杨村老家恋人寄来的鞋垫,打开一看,上面绣着一对相扣的“双喜”字,边角还绣了小小的杨村古榕。他捧着鞋垫,突然就红了眼——原来不管走多远,恋人的爱都像这鞋垫一样,稳稳地垫在脚下,陪着他走过每一段路。
杨村的夜,总有几扇窗亮着暖黄的灯。灯下的客家女人,指尖的银针还在棉布上穿梭,把对男人的牵挂、对家的期盼、对未来的祝福,一针一线缝进鞋垫里。这些鞋垫没有珠玉装饰,布料也寻常,却藏着最厚重的深情。它们陪着男人踏遍千山万水,陪着家庭走过岁岁年年,就像客家女人的爱,从不说出口,却在这密密的针脚里,绣成了一首能穿越光阴的长诗,代代相传,从未褪色。
|
|
|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