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客家文化 更多

客家风情

岁时佳节

方言俗语

风物图解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客家风情 > 内容 

杨村梢箕声:为孩童喊魂的古老仪式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6-19 19:19:32

   杨村镇的山间风,总裹着些老故事的余温。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若哪家孩童受惊突发病,高热不退、夜里说胡话,或是上吐下泻多日不见好,村里人不会先慌着找医寻,药,反倒会让家中最年长的老妇人,取来挂在角落里的竹编梢箕,做一场“喊魂”仪式。

   那梢箕是有讲究的,必须是用本地苗竹劈篾编的旧物,据说这样的“老物件”最能“接魂”。老妇人会先到孩童的卧房,从床尾抽出一件孩子常穿的旧衣衫,多是洗得软塌的粗布褂子,衣角或许还缝着块补丁。她将衣衫轻轻搭在臂弯,另一只手捧着梢箕,里头要铺一层薄薄的米——那是“引魂”的粮,再捏一撮茶叶,说是能“清邪祟”。
   仪式的起点,多在孩童“受惊”的地方。若是在村口晒谷场摔了跤,便去晒谷场;若是路过山间时受了惊,便往那条山道走。也有说不清具体受惊处的,就去村头的路口——那里是村子的“气口”,往来的风都要绕着树走,老人们说,魂灵若迷了路,多半会在这儿徘徊。

   到了地方,老妇人先蹲下身,从布兜里掏出三张草纸,用石头压在地上,再点上三炷香。香烟袅袅升起时,她会轻轻咳嗽一声,像是在跟周边的“冇好死”“孤魂野鬼“打个招呼,随后将黄纸点燃。火光舔着纸边,化作细碎的灰烬,被风卷着飘向远方,这是“给过路魂灵的路费”,免得它们拦着孩子的魂回家。
   接着便是“捞魂”。老妇人双手端起梢箕,对着香火升起的方向,缓缓地、稳稳地连捞三下。第一下捞“天魂”,要举过头顶;第二下捞“地魂”,齐着胸口;第三下捞“人魂”,贴着地面。每捞一下,她就要低低唤一声孩子的小名:“阿明哎,回家咯——”“阿妹哎,跟阿婆走哦——”声音不高,却要拖得长长的,像是要把散在风里的魂灵都兜进梢箕里。
   捞完三下,她将臂弯里的旧衣衫轻轻放进梢箕,米和茶叶要盖在衣衫边角上,再用一块蓝布将梢箕口遮紧——怕魂灵又跑了。往回走的路,老妇人脚步要慢,不能回头,嘴里得不停地唤着孩子的名字,从村口一直唤到家门口。路过桥洞、水井这些“阴湿处”,还要多唤两声,声音也得提得稍高些,像是在提醒魂灵“别贪玩,快跟上”。
   到了孩子卧房门口,先得让家里人把门虚掩着,留一道缝。老妇人站在门外,又轻轻唤三声孩子的小名,才推门进去。她走到床前,将梢箕放在床尾,解开蓝布,取出那件带着米香与烟火气的旧衣衫。此时要是年纪大点的孩子,便要轻声哄着让他自己穿上;若是昏睡,就由老妇人帮着把衣衫盖在孩子身上,再用梢箕里的米,在孩子枕头边撒一圈小小的“米围”——那是“护魂”的墙。
做完这一切,老妇人还要坐在床沿,守着孩子待上一盏茶的功夫。她会用手轻轻摸孩子的额头,嘴里念叨着:“魂回来了,病就走了,我曼崽(或曼女)要好好睡哦。”若是夜里,还要在床头点一盏小油灯,灯芯要剪得短短的,说是“给魂灵照路,别让它再迷了方向”。
   这风俗在杨村镇盛传了不知多少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庄里几乎每个老妇人都做过“喊魂”的事,谁家孩子病了,邻居们还会凑过来问:“阿婆去喊魂了没?”到了九十年代,年轻父母们开始更愿意带孩子去打针吃药,但山深处的村庄,依旧有人信这个——毕竟那只梢箕里裹着的,不只是一件旧衣衫、一把米,更是长辈对孩子沉甸甸的牵挂。
   如今再走杨村镇的山道或村口,偶尔还能看到零星的香火痕迹,只是很少再能听见那拖得长长的唤名声。但村里的老人还会说,若是哪天真遇到孩子“魂不守舍”,找只旧梢箕,喊上几声小名,这也许是玄机,总归是没错的——那是刻在乡土里的温柔,是老辈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一辈辈孩子的平安。

·上一篇:杨村人“问仙”:客家妇女的幽冥.. ·下一篇:龙吟山谷间:杨村客家山歌“过山..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