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赣粤交界的龙南杨村山区,九连山的林海深处至今回荡着一种高亢激越的歌声,那便是被称作“过山溜”的客家山歌。这种被赞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客家人迁徙拓荒的历史记忆,更成为客家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而2012年本人主编出版的《客家歌谣俗语》与《客家风物图解》两书,恰似两把密钥,为解读“过山溜”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脉络提供了权威文本支撑。
起源与形成:山林间的生命绝唱与文献印证
杨村“过山溜”的诞生,深深植根于客家人的生存实践。明清时期,杨村所在的太平堡一带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却因朝廷奖励开荒政策迎来发展契机。客家人在此垦荒耕耘,粮食渐丰后便挑着余粮赴广东换取食盐与杂物,通往广东的路途遍布原始森林,猛虎时常出没。在与自然的博弈中,客家人以嘹亮歌声壮胆驱兽,这种需穿透层峦叠嶂的歌声,逐渐形成又尖又亮的高腔特质,其山谷间回旋的余韵被称为“溜”,“过山溜”由此得名。
作者在《客家歌谣俗语》中,通过对赣南客家歌谣谱系的梳理,精准佐证了“过山溜”从实用功能向艺术形式的演变轨迹。书中收录的杨村地区老人口述资料显示,“过山溜”早期歌词多为直白的“喊话式”内容,如“过山要唱溜,老虎绕道走”,与“驱兽壮胆”的起源传说高度契合;而后期收录的《细妹捡柴该子来》等歌谣,则已出现细腻的生活场景描写,印证了其从“生存工具”到“情感载体”的转变。《客家风物图解》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绘制出杨村客家人“挑盐赶圩”的路线图与山林劳作场景,直观呈现了“过山溜”诞生的地理与生活背景,让这一古老山歌的起源不再是口头传说,而是有文献可依的文化史实。
对客家文化的深层影响:精神纽带与文化镜像的文本固化
作为客家高腔山歌的杰出代表,“过山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精神纽带。客家人无文字传承的特性,使得山歌成为记录历史的“活化石”,而我主编的的两部著作,则将这份“活化石”系统固化为可留存、可研究的文献。《客家歌谣俗语》中,专门收录了百余首“过山溜”原始歌词,从《唱只山歌显威风》对山林险象的描绘,到《月光光》里的育儿场景,完整呈现了杨村客家人的生存图景与价值观念,填补了此前“过山溜”文本记录零散的空白。
在情感认同层面,《客家风物图解》通过对围屋、圩市、农耕工具等风物的解读,揭示了“过山溜”与客家生活的深度绑定——围屋天井里的对唱、田间地头的呼应,都是客家人坚韧内敛又热情奔放性格的具象表达。蔡先生在书中指出,“过山溜的每一个高音,都是客家人在陌生土地上确认身份的呐喊”,这一论断精准点明了其文化内核。两部著作的出版,不仅让“过山溜”从地方小调升级为客家文化研究的重要样本,更成为海内外客家乡亲溯源寻根的精神依托,极大地强化了族群凝聚力。
传承发展:从濒危绝响到活态新生的文献助力
尽管“过山溜”拥有数百年传承史,但近代以来却面临日渐消亡的危机。为守护这份珍贵遗产,龙南县早年将其列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升级为赣州市级非遗,而本人2012年主编出版的两部著作,为后续的传承保护工作提供了关键的文献支撑。
在学术研究与资料整理层面,当地文化部门以《客家歌谣俗语》中的歌词文本为基础,建立“过山溜”艺术档案,厘清其唱腔、句式的演变规律;以《客家风物图解》的场景还原为依据,制作“过山溜”起源与传播的专题纪录片,让年轻一代直观理解山歌背后的历史。在传承实践中,传承人谢德明等艺人将书中收录的古老歌谣改编为教学素材,通过“以师带徒”传授给青少年,解决了传统口传心授中“歌词易流失”的难题。
如今,“过山溜”的活化利用更离不开这两部著作的滋养:文化工作者从《客家歌谣俗语》中汲取语言灵感,创作《发扬客家好传统》等新词;旅游景区依据《客家风物图解》还原山林对唱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山歌魅力。从明清山林的驱虎歌声,到文献加持的非遗瑰宝,杨村“过山溜”的每一次回旋,都是客家人精神的传承与重生,而蔡先生的两部著作,正是这份传承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
|